初秋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然而此时仍是暑热未消,加之降雨增多,导致湿气过重,秋季湿气阴邪加重,就可能出现湿气伤脾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的症状。
湿邪有重浊、黏滞、易损伤阳气、易阻滞气机等特性,无论是内湿或外湿,在症状表现上都比较相似。从上到下,主要有以下症状:
湿气在脾胃:食欲下降,消化不良
湿气在嘴巴:口干口苦,易流口水,口气太重
湿气在皮肤:出汗多,粘腻不爽
湿气在耳朵:耳屎增多,耳痒耳鸣
湿气在头部:头晕、头重、面部油腻长痘,头发易油
湿气在肠道:排便不畅,大便稀溏
湿气在腿部:腿部粗肿,困重,走路乏力
“祛湿”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是根据体质,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进行治疗。山药、茯苓、芡实、白萝卜、冬瓜等都是很好的祛湿食物。另外生姜是很好的发汗食物,蒸煮生鲜时都可以加一两片去味去寒,如果淋雨了,也可以煮一杯生姜水祛湿。
外治法主要有推拿、刮痧、拔罐等,分享几个有利于祛湿健脾的穴位:丰隆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平常多按按也有利于祛湿健脾。
周某,40岁。因故失音两个月余,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曾经尝试大量西药和中医滋阴清热的药物,收效甚微。
患者来诊时声音沙哑至极,手持保温杯不停饮水。伴有头晕目眩,小便不利,尿少,尿色白等症。舌苔水滑,舌头淡嫩,脉沉。
四诊合参,证属水湿痰饮内停,不得温化。治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为法。方拟五苓散化裁。
拟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服药十四剂,咽喉憋闷之感大大减轻,已不再干哑,小便通畅。但觉鼻塞,嗅觉不灵敏,原方加入麻黄,继服十四剂,诸证悉平,恢复正常。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
方以泽泻甘淡渗湿,入肾、膀胱经,利水作用较强,配伍利水之茯苓、猪苓,通过利小便让沉积已久的痰饮水湿之气得到排解;白术健脾燥湿,促进水湿运化;桂枝温阳化气,可以促进小便的排解,也能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