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攀登》中讲述的主人公夏伯渝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而《攀登者》中的杨光,已对真实的人物进行了艺术上的二次创作。
不仅如此,《无尽攀登》只能通过真实发生的,主要人物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去表达一种思想,但《攀登者》可以通过爱情、友情等各方面的情感要素,以及多位人物的思想状态去展现一种精神状态。
因为真实,《无尽攀登》更加契合观众的生活状态,可以很好地在情感和思想上和观众有一个很好的共鸣。
但因为失去了艺术的二次创作,其所呈现的画面自然失去了娱乐赋予电影所带有的吸引力。
因为平凡而真实,能成为观众叫好的作品,却因为缺乏艺术上的渲染和创作,而失去了吸引观众的娱乐能力。
纪录片是枯燥的,却是伟大的,只是枯燥将其挡在观众的视野之外,伟大只能深藏功与名纪录片不会像电影那样可以添加各种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像电影中我们常见的动作戏、爱情戏、亲情戏、友情戏、国家情怀戏,一般都不会出现在纪录片中,除非纪录片本身所讲述的真实发生的故事,涵盖各种戏份。
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不外乎各种感情戏能赚足观众眼泪,动作戏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故事体系能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
可这些对于纪录片来说都是奢侈品。
纪录片不可能也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强行创造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也因此,纪录片因为直观直白的故事讲述风格,乃至情感上的描述不那么强烈,而显得枯燥。
自然,观众对看其的兴趣不会很高,叫座也就成为了一直达不到的目标。
枯燥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的出现毫无意义,相反,它本身所携带的精神力量有时候要比电影更加真实而伟大。
《攀登者》和《无极攀登》虽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攀登者》对观众的吸引力要比《无尽攀登》的吸引力高很多。
《攀登者》可以通过各种戏剧元素来吸引观众,并在一定程度上和观众达成共鸣,但《无尽攀登》仅是通过夏伯渝的视角,讲述攀登的的故事,不仅有点单一,还有可能会显得枯燥。
如果就此否定《无尽攀登》的意义,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夏伯渝从1975年第一次登珠峰失去双腿之后,往后的许久里面,他还与病魔进行着斗争。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登上珠峰的梦想,按了假肢之后,一遍训练,一遍为了再次登珠峰做了很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