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如何表达爱国主义呢?请注意,影片中两次登顶分别发生在1960年和1975年,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是非常淳朴和含蓄的。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非常艰难的两个时期。1960年,中国甚至还有不少文盲,1975年也好不到哪去,情侣书信往来都要先抄一句伟人语录。这个故事主人公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就是一个个小人物,比如1960年三个登顶者,一个是伐木工人、一个是消防员,还有一个是警卫员。那个年代最朴素的中国老百姓,是怎么表达他们最淳朴的爱国热情的呢?我将以争议较大的徐缨为例,寻找问题的答案。
徐缨真的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小女人吗?她的人物形象有没有体现爱国主义呢?
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有时候并不在影片里。
首先,撇开她的情感因素,这是一个什么人?这是一个气象学者。队员称她为“主任”,可见,她的学术成就一定不低。那么,她是怎么成为一名成就不低的气象学者的呢?1960年,徐缨已经是气象学的在校学生,并在方五洲登顶后不久获得学校安排的留苏名额,出国留学,从影片中推测,她应该是1973年前都没有回过国,一直在苏联研究气象学。电影告诉我们,她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爱人方五洲,但由于国家重启登珠峰的计划,方五洲已经前去报道。此时一个气象学家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注意,我问的是气象学家的第一反应,而不是徐缨的第一反应。中国在这之前只从北坡登顶过一次,可以说珠峰北坡上的气象还没有那个中国学者勘测过,可能国外的学者都没有,这对于一个气象学家来说是非常诱人的。诱人,就一定要加入吗?世界上有许多山比珠峰矮不了多少,不一定要去珠峰,珠峰已经吞噬了不知道多少登山者的性命,获得第一手资料就意味着冒险。有许多出国人士都说过:出国之后才知道祖国是多么可爱。因此,徐缨在第一时间加入登山队,负责气象组,就是爱国的第一个表现。不要跟我说她是为了方五洲,我之前已经提过“人要先爱人”,她爱国和爱方五洲并不矛盾,对两者的爱使她加入登山队,这并不矛盾。
其次,有人反复提到一个词:“原型”。不错,方五洲、曲松林、杰布、黑牡丹、李国梁、杨光都有原型,那徐缨就一定也要有吗?不少影评者认为徐缨没有原型,她就不应该有戏份。那我就要问了,你看过的所有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吗?如果非要掰扯原型,那么徐缨也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就是那些为登山献出生命的气象、水文等等科学勘测者的缩影。她的奉献与牺牲就是致敬1975年死在珠峰上的中国科学家。
再次,回归徐缨这个人物本身。诚然,这是一个小女人,她与其他所有的女人一样渴望爱情,她一直在等方五洲那句一直没说出口的话,这没有错。她也是一个学者,不管她是为了方五洲还是为了国家来到登山队,这不矛盾,不能把二者分割开。请允许我再次重复这句话:“人要先爱人”。这两种爱将徐缨这个人物丰满起来,又间接充实了方五洲的人物形象。
有影评者认为徐缨的死太假,明知身体状况不允许,,不顾其他队员的反对一定要爬到更高地方与方五洲取得联系,是对队员的不负责。这种看法简直滑稽。对一件事、一个人进行评价,首先要把它放进当时的历史背景里。我们刚刚评价徐缨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再加上这个人物、这件事所处的年代是1975年,不要以现在某些当官的嘴脸来对那时的领导进行比较和衡量。那时候的领导们向来是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的,所以,徐缨主任一定是征求了队员们的意见,并将那些没有体力或身体状况不佳的队员留在营地,并做好妥善安置后才进行登山的。徐缨牺牲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方五洲何时能够登上第二台阶,那么方五洲是怎么知道可以登顶的呢?答案脱口而出:其他气象组成员,也就是说徐缨牺牲后,她的组员继续他们的任务,并最终完成了。研究珠峰气象并保证突击队员安全登顶是气象组的任务,徐缨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一任务之上的,这也与她担心方五洲的安全并不矛盾。
评价一个人,不能把他的大我和小我割裂开,这二者是紧密联系,彼此成就的。徐缨对于方五洲和国家的爱促使了她做出继续攀登的决定,哪怕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她前进。但是前进,能让她完成使命、保护爱人,那么她就一定会去做,代价不在考虑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