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水井
四
下马陵。
一进和平门,左手就是下马陵。
东起和平门,西到文昌门,紧贴着墙根的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小巷子,全场估计能有800多米。
相传汉朝的时候,著名的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汉武帝经过这里,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西安本土方言“下马”与“蛤蟆”相同,所以将这里也叫“蛤蟆陵。
明代开始,从文庙到关中书院,再到下马陵,一直都是西安城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家住下马陵附近的我,每天清晨都要踩着青石板在这条路上去买菜。下马陵是买菜最近的一个地方。
每天的路线是进和平门左拐,沿着城墙根走在下马陵这青石路,抬眼就能看到路北的董仲舒坟冢,由于大门常年关闭,隔着门缝朝里面看,还是幽静,其实他实际上是某干休所的一部分了,一般人是不容易进去的。
过了九点以后,整个下马陵就变得十分的安静。
到了傍晚,这里又变成了城墙根儿下的酒吧和夜市,各种美味佳肴都有,从西头进入下马陵,不远就能看到西安有名的“朱秀英葫芦头泡馍”,当然还有其他特色小吃,我们常常在这里消夏。
下马陵
五
粉巷。
用西安话说就是“粉夯”。进了南门直对着就是南大街,也是西安的金融街,沿着南大街端走不远,路西有一条东西小巷子,这就是粉巷。
粉巷全长只有300米,西头连着南院门,东头连着南大街。
粉巷名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这里原是西安粮食一条街,据说是街道上撒满厚厚的粉面,由此得名。
第二种说法,这条街原来是卖胭脂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化妆品,离得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子胭脂味。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初皇上选妃子的时候,这条街住满了进城等待被选妃的女子,因为他们都是涂脂抹粉的,所以身上散发的脂粉味儿。远远都能闻到,所以取名为粉巷。
最后一种说法最为靠谱。的确,这条巷子在以前就是选妃子的地方,到后来又演变为青楼。
20世纪90年代的粉巷已经成为西安时尚一条街的代名词,我在这里还买过几件衣服。
现在已经是2019年,粉巷已经没有90年代那么火爆,不过因为它紧靠南大街,还是非常热闹的,当然了,里面还藏着许多好吃的美食。
六
竹笆市
顺着粉巷往西走不远,有一条南北小巷子,那就是竹笆市。
之所以对竹笆市有印象,因为那里的南院门原来是西安市委所在地,离它不远,有一个电影院叫“阿房宫电影院”。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常常组织我们在此观影,什么“卖花姑娘”等等都在这里看。
竹笆市南接南院门北到西大街,全长400米,印象中小时候看完电影,顺着竹笆市往南走,一路上都是堆满了竹编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一应俱全。
呵呵
西安的街道不敢提,一提都能跟唐朝扯上关系。
这个街道在唐朝的时候是皇城内的礼部院所在地。
唐末,韩建将长安城改编为新城,以后这一地区逐渐演变为居民坊,到了明清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商业集市集中的商业街道。
从明清到现在,2019年,这里一直保持着经营竹器,木器为主的商业特色,竹笆市的老住户也都是世代经营竹器为主的生意人。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过竹笆市了。
七
炮房街
出了东门往鸡市拐一打听都知道炮房街这条巷子。
炮房街位于东门外东关正街路北的一条巷子。
炮房街三个字,听起来特别吓人,也特别火爆,其实现在是一条很普通的居民小巷。
据《明清西安辞典》记载,明代这条巷子是有很多开纸炮作坊的。
再后来,清代、民国、解放初期,这里都是纸炮作坊扎堆的地方,但基本都是私人手工作坊。
这条巷子的每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做这种行当的,因此,把它叫做炮房街。
我第一次去炮房街,是因为这条不长的街上有一个寺庙——罔极寺。
罔极寺是唐代太平公主为母后武则天所修。
现在这个寺院已经作为尼姑寺院,还有佛学院在此。
我去的那天,小巷正在搞违章建筑拆除,估计,以后巷子会越来越美。
八
五味十字
五味十字位于西大街中段路南 ,南广济街和大报吉巷南院门交汇的十字路口一带。
五味十字并不是十字路口,实际上是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子。
相传,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是药铺云集之地,生意非常兴隆。比较著名的药店有“藻露堂”,创办于明朝1622年,该店的妇科良药“培坤丸”特别有名,还有复元成,万年堂,树仁堂等等。
因为我国中医讲究四气五味,所以就把这里叫做五味十字。
五味指的是甘,辛,酸,苦,咸这五种味道。
九
洒金桥
这条街道的名字是清朝命名的。
南起大麦市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整个街道南北全长大概有800多米。
在南宋和元代的时候,这条街叫铁铁炉街,明代叫铁炉坊,清代末年的时候,有一个沙姓人家在此居住,得名为沙家桥,后来改名为洒金桥。
西安口音沙洒不分。
洒金桥
十
案板街。
元代的时候称之为南巷,清朝顺治年间,因为这里有许多店铺卖案板,所以取名为案板街。
十
马厂子
马厂子就是给京兆驿养马和换马的地方。
马厂子位于西安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
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
现在马厂子对面的八中校园里还有唐代所刻的青石马槽。唐以后一直至明清“京兆驿”名称不改,仍然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驿站,此街道两旁是驿站的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十一
炭市街
清朝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的薪木改为北山的煤炭,当时只有一个堆放煤堆的无名小巷子,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这个地方名气也跟着大了起来,并因此得名炭市街。
到了解放前,这里多是干果批发地方,解放以后一直到1989年多是卖副食品的集散地,后来盖起了大楼,把这些做买卖的都安置到了大楼里,这个街道也因城市改造不断提升,变成了一条宽马路。
未完待续
欢迎点赞评论和转发
2021年12月28日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