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之狸猫换太子,应该算得上是80后们记忆中的经典之一吧?熟悉的音乐响起,就会把记忆带回那个不顾一切追剧的年代。
包青天之狸猫换太子
剧情大家也都可以信口拈来:太后刘娥勾结大太监郭槐,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因生下妖物被打入冷宫,后被纵火灭口,但侥幸未死并成功逃出皇宫。
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在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的途中,遇到流落民间双目失明的李妃。后来经包拯调查并从中斡旋,不但为李妃平冤还迎其还朝使母子相认。
最后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80后们一定还记得看到大快人心的结局时,那热血沸腾的激动心情吧!!
还原真实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1.刘娥和李宸妃的关系
史料记载: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名不祥。
刘涛饰演的刘娥
民间传说刘氏名娥。李妃本是刘娥的侍女,影视剧中称李婉儿。
李氏是从刘娥初进宫时就在她身边,两人感情十分要好。那时候由于刘娥出身不高,除了赵恒的宠爱,并无名分。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去世,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从那开始刘娥的地位才逐渐提高。
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能给皇帝生下一男半女。为了巩固地位,就把自己的好姐妹李氏推荐给了皇帝。这在历朝历代的宫廷中都是很常见的。
影视剧中的刘娥和李婉儿
李氏生下皇子,取名赵受益,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真宗把皇子交给刘娥抚养,并对外声称是刘娥所生,她也因此顺利地被晋封为德妃。后来李氏又生下一名公主后,被晋封为才人,但公主后来不幸夭折。
宋仁宗继位之后刘氏为太后,刘太后晋封李氏为顺容。
宋仁宗虽然是李氏的亲生儿子,但是一直养在刘娥身边,李氏对此没有一点怨言,直到去世都不曾向赵祯透露自己是生母的事情。
后来李氏病重,刘娥晋封李氏为宸妃,在册封当天李氏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正史中李氏死亡原因是病逝,并不是传说的被刘娥害死的。李氏去世之后刘娥还以高规格的葬礼来为李氏发丧。
刘太后病逝后赵元俨告诉宋仁宗他的生母另有其人,而且生母是被刘娥害死的。
宋仁宗知道后悲痛过度,尊李宸妃为皇太后,并且亲眼看了母亲的仪容,这才知道刘娥并未谋害自己的生母。
2.刘娥的政治才能
由于刘娥平时周瑾恭密,处事方面也是十分妥当。真宗一直十分信任她,经常让刘娥陪她处理奏章,并提供建议之类的。
宋真宗觉得自己的老婆真的是上得厅堂,入得厨房,各方面都是棒棒哒,心里不禁美美哒。
一个规律是,勤奋的学生和懒惰的学生在一起,很容易从陪写作业到代写作业。赵恒刘娥也是如此,从开始俩人讨论政事,到后来刘娥代替真宗直接发号施令,这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后来真宗病重,更是把幼子直接托付给自己的老婆和信任的大臣,独自驾鹤西去了。
从仁宗13岁即位,到24岁亲政的11年里,实际上都是刘娥在处理国家事务。在她掌政期间,震慑辽国、创设谏院、澄清吏治、兴修水利、发行交子、完善科举、兴办州学,为仁宗朝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太后如日中天之际,程琳曾经献图《武后临朝图》,暗示她可以学武则天称帝了。她把画扔在地上喝道:“我绝不做这样的事”。
因此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在明朝,暗讽阴毒万贵妃
明宪宗朱见深有一位大他17岁的妃子,因和童年时的朱见深患难与共而备受宠爱,由于年龄较大,唯一的一个孩子夭折后,便再也没有孕育过子嗣。
朱见深和万贵妃
仗着皇帝宠爱,无论是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她暗下毒手,或者是强迫她们堕胎,或者干脆害死。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的一次机会,宪宗临幸了一个姓纪的宫女,随后就忘了她。
谁知道一次命中,宫女*了。万贵妃听说后,她立马就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去给纪氏吃。
可是那个宫婢却下不了手,冒着*头的危险,保住了纪氏肚中的孩子,并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只是肚子上长了个肉球,所以肚子肿胀。
万贵妃听说后,也没有再追究,只是把纪氏打发到收容老病宫女的安乐堂去了,从此纪氏再也没有见过皇帝。
后来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男婴,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
太监张敏得知此事,他对明宪宗忠心耿耿,为了保住皇上唯一的血脉费尽周折,后来他和纪氏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皇子才得以保全。
六年后的一天,太监张敏为皇帝梳头时,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都三十岁了,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
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
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
而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不多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上面找到原型,万贵妃和故事中的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和太监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现实生活没那么美好,纪氏没遇到包拯那样的清官,只能默默地死去。
故事出处及流传《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朝的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作者不详。
后来又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桑林镇》,再后来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也收录了这个故事。
但另一种说法是故事的出处在明朝,因为不能明目张胆地写贵妃的阴险狠毒,所以把角色转移到宋朝的母子身上。
也许它在元朝本来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被明代的人加以修改利用了而已。
历史总是扑朔迷离,但是故事却脍炙人口,被后人世代竞相传颂,流传了下来。
清代末期,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又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
民国时期这个故事还深受蒋介石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直到80年代,这个故事依然被广泛流传,比如我们看到的影视剧包青天之狸猫换太子。
但就是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和作者的原著,相差多少个八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