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此处大家肯定还记得电影《1942》,长官蒋鼎文对河南省省长李培基说:“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李培基却哑口无言。
把黄清谷跟李培基对比,只会感慨的是当时黄清谷这样的书生太少,李培基这样的官员遍地皆是。
电影上半部分大概就是讲的这个县令如何保护一方百姓。
后半部分讲开战了的事,黄清谷为保百姓安全,怕开战后百姓遭殃。召见了各乡保长商量安排百姓撤退路线,并说“把伞撑开,给百姓撑出一片天。伞在哪,官就在哪。”
安排好了城内的事宜,心系百姓的黄县长再次问候罗将军:“上高城到底守不守得住?”罗将军却以一个“军事机密”相告:“开战后,我的司令部移驻城内。”靠前指挥,这是拼死抗争的决心。黄县长只是淡淡地说:“开战后,我随大军出征,家小留在城里。”
临行前给妻儿交代,“不要到城门口去买菜,免得别人误会你要走;买米不要超过三斤,不要与百姓争利;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看到此处馊哥不禁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就是民国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操守,仁义礼智信。就像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一样,在国难当头时,弃笔从军、报效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