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清晨,一匹快马疾驰在帝国的大道上,这是在紧急情况下启用的八百里加急。前方战事吃紧,战情信息亟需送往京城,途中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换人换马,日行八百里,一刻也不能耽误。即使如此,等皇帝得到信息也需数天,路途中不知累死了多少匹马。
进入19世纪,随着电报、电话和传真的发明,信息传递效率大大提升,但如何实时传输大容量数据信息依然是一个难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Internet诞生,大容量数据信息才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播。在Internet中,有一种设备默默承担着数据信息转发的重任,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路由器。
路由器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的硬件设备,在网络间起网关的作用。它通过读取每一个数据包中的IP地址来决定如何传送。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最优线路。
只说概念估计大家还是觉得太抽象了,那我们就从大家熟悉的上网速度出发,来看看网络时代路由器的发展变化吧!
1994年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Internet,从此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一开始互联网主要是被高校和研究所使用,作为学术探讨的科研工具。随着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兴起,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使用门户网站来访问Internet。那时候的网民多数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也称为“猫”)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
伴随着一阵“猫”的吱吱呀呀的叫声,等待一两分钟后,计算机终于连上了互联网,网民开始享受56 kbps的超级“慢”速度。6元/小时的高昂费用,使得上网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机智网民解锁的上网姿势是这样的:拨号上网后快速打开要看的所有网页,然后断开网络,再细细品读网页内容。
那时候家里一般只有一台电脑上网,还用不到家用路由器,所以我们对路由器也没什么概念。但其实网络中是有路由器的,只是用在了运营商网络,我们感受不到。
运营商网络中的路由器主要为PSTN接入提供了10M或100M以太网接口,并组建了X.25或帧中继广域网,承担数据转发作用,通过OSPF、BGP等路由协议计算最优路径,采用最长匹配和逐条转发方式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
又熬了几年,终于出现了ADSL。ADSL可谓是宽带接入的一哥了,相比较Modem拨号,可以实现上行1 Mbps、下行8 Mbps的宽带接入速度,不仅上网速度提高了一大截,上网的同时还可以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