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重力飞行器设计图,最简单的反重力飞行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5 23:51:13

实在抱歉,杨涓教授太低调了,我很努力地寻找,也能只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官网上找到了这么一张证件照……件照……照……

杨涓教授研究的学科就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而研究方向正是"空间电推进",包括无工质微波推力器、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

杨涓教授从2010年开始发表有关无工质微波推力器(电磁喷射引擎)的论文,与此同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陈粤团队也从2010年开始,在政府的资助下正式展开了电磁喷射引擎的研究。

前文已经说过,在2016年时,中国的研究团队已经承认开发出了EmDrive原型机,并公布了测试结果:目前只能产生几毫牛的推力,对于轨道与姿态控制而言,需要将推力提高至100毫牛~1牛顿(1000毫牛)。

不过,网上也有大量文章表示,杨涓教授于2013年曾发表过一篇论文,称2.5千瓦的电量产生了720毫牛顿(约72克)的推进力。但我没有找到这篇论文,这一信息真假不明。

我只找到了一篇她于2011年6月9日发表的名为《无工质微波推力器推力测量实验》的论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反重力飞行器设计图,最简单的反重力飞行器(9)

我不知道划红线的字看不看得清楚,这句话的原文如下:

基于经典电磁学理论建立的无工质微波推进系统可以产生净推力;当微波源输出2.45GHz,80-2500W的微波功率时,推力器产生的推力分布在70-720mN范围内,测量总误差小于12%。

我个人觉得,“2.5千瓦的电量产生了720毫牛顿”这个说法,极有可能是从这句话中断章取义而来,不能完全当真。

至于电磁喷射引擎的详细技术参数,我在这里显然是讲不出来的:一方面,它本身就是尚处于研究中的技术;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在任何国家都没有被完全公开。

不过它的大致原理还是可以提一提的。

由磁控管产生的微波能量,经过调整进入一个封闭,锥形波导腔体内,其外形,电长度让工作微波产生了共振。

电磁波的群速度在锥体大端高于锥体细端,因此锥体的大端辐射压力高于锥体细端,这导致了辐射压力差等于(Fg1 -Fg2)乘以谐振腔品质因数Q。

这个压力差遵守经典洛伦兹力方程:F=q(E v×B)

这段话你能看懂算我输,但没关系,我们可以“说人话”来解释一下。

反重力飞行器设计图,最简单的反重力飞行器(10)

注意:上图这个“简陋”的玩意儿是英国的原型机,不是中国的。

从上图的原型机外形可以看出,电磁喷射引擎是一个"完全密闭的椎形体",它的提出者罗杰·肖耶尔认为,可以利用电力在这个密闭的锥形腔内产生大量微波,微波会在锥体内部不停地反弹,从而不断“冲撞”椎体的两端。

在这个过程中,椎体较细的一端受到的“冲撞力”会小于较粗的一端,于是两端就有了推力差,如此一来,锥体较细的一端就会产生“推力”,推动飞行器向较粗的一端前进。

至于产生微波的电力,可以依靠太阳能来提供,因此这种引擎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就能推动飞船前进。

这一运作原理听上去就类似于一大堆乒乓球在一个密闭的锥形圆筒里来回反弹,从而撞击着圆筒不断朝一个方向前进。

可是这里存在着一个让全球科学家们至今也头疼不已的矛盾:

让微波在腔体内部来回反弹,来获得单一方向的推力,这种驱动方式听上去完全违背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想象一下,一大堆乒乓球在密闭的车厢里不停地反弹,有可能推动车厢朝一个方向运动吗?

但凡有点高中物理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嘛。

这种思路跟下图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反重力飞行器设计图,最简单的反重力飞行器(11)

正因如此,这种驱动方式在刚提出时,并未受到主流科学的认可。然而诡异的是,世界各国的研究团队在真空环境中对大量原型机进行过多次测试,结果却表明它确实就在锥体较细的一端平白无故地产生了推力。

这种本不该存在的推力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目前有一种解释是地球磁场与真空室内的电线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换言之,并不是内部的微波反弹让这个密闭的椎体产生了推力,而是地球磁场这一外在因素导致的某种虚假的"推力",这一解释也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认可。

或许这也正是三年前,"天宫二号"会把设备带到太空轨道去测试的原因吧——如果真是地球磁场干扰了测试结果,在太空中测试自然不会与地面测试受到同等干扰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不能当真。

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则认为:该推力的产生,来自电磁场在特定设计的谐振腔体里产生的不均衡分布,因此该技术实际上是使用了电磁场对物质的作用力,也符合经典力学定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经典洛伦兹力方程:F=q(E v×B)

实际上,"测试机中检测到的推力究竟从何而来"正是世界各国目前正在努力攻克的难关。说白了就是事实证明推力确实存在,但大家都在拼命验证对于推力来源的各种假设是否正确,因为找不出推力的真正来源就不知道如何让推力得到增强。

根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总设计师李峰的说法:这项技术目前处于原理验证阶段的后期,后继目标是使该技术尽快在卫星工程领域实际应用,但还有很多攻关工作要做。

对于电磁喷射引擎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看来也只能由时间来回答了。


最后说点题外话:"电磁喷射引擎"是用于太空飞行器的推进器,并且至今还处于理论验证阶段,与近期举办的"2019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展出的那台神似UFO的"超级大白鲨"武装直升机模型并没有任何关系。

反重力飞行器设计图,最简单的反重力飞行器(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