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在西藏高原上急速崛起。
至八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已从其本土(约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范围),拓展至青海全部、甘肃大部、陕西西部、新疆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及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巴控克什米尔(勃律)等地区,疆域扶摇万里。
那这个东侵大唐、西拒大食的强大王朝,究竟是神权国家,还是教权国家?究竟是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呢?
一、神权国家 or 教权国家说到西藏地区的政权,很多人脑子中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政教合一。
但实际上,西藏政权政教合一的完成体,出现得时间相当晚。
约在清康乾时代,格鲁派的甘丹颇章政权,才正式完成了这一进程。
那与唐朝对应的吐蕃王朝,是怎样的政权结构呢?
我们来看看,西藏史料的记载。
聂赤赞普壁画
在神话传说中,吐蕃初代赞普聂赤从天而降,在雅拉香波神山旁被牧羊人发现。
因其相貌奇异,在“十二智本”的拥戴下,成为雅砻部落的首领。
由于,他是被民众扛在肩上,故称“肩坐王”(聂赤赞普)
随后,聂赤赞普所在的悉卜野家族,便在雅砻河谷地区深耕发展。
其33代后裔松赞干布继位后,将都城迁至拉萨(633年,贞观七年),迎来了辉煌的吐蕃王朝时代。
神话传说当然不能尽信,那吐蕃王朝时期的官方史料,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在拉萨城东约100公里的墨竹工卡县止贡乡,保存有两方吐蕃时期的石碑,因其立于谐拉康寺大门两侧,故称“谐拉康碑”(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
在“谐拉康碑”的碑文上,明确写着“(赞普)降临大地作为人间之祜主后,又返回天国。”[1]
另外,在西藏林芝尚有一方名为“第穆萨”(de-mo-sa)的摩崖石刻。
此刻石为吐蕃赤德松赞时期(798—815),工布王噶波与赞普会盟誓文,故亦称“吐蕃工布摩崖碑”。
“第穆萨”刻石上写道:“初,恰神天父六君之子,聂赤赞普降临神山,做人间之王以来……”。[2]
相似的例子,还有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唐蕃会盟碑”上有记为,“圣神赞普自天地浑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以天神而为人主,伟烈丰功,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3]
在石刻资料之余,保存在敦煌藏经洞内的藏文文献《赞普世系表》,“神自天国之上降世,在天国之上,有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连同赤宜顿祉七神。赤宜顿祉之子,聂赤赞普降临至神山时,来做吐蕃六牦牛部之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