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4日农历是什么日子,1984年2月24日是农历多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10:36:05

潘玉良(1895-1977),20世纪知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我国现代女性绘画事业的先行者之一,是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并在中国近代油画史和美术教育史占有一定地位的前辈艺术家。她也是较早走出国门接受西方正规美术教育的女画家,一生勤奋创作,努力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道路。

1928年,潘玉良回国,在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两个方面都得到国内艺术界的广泛认同。她用自己的表现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画家“执牛耳者”,她因此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而这一切,得益于她在国外的刻苦学习,得益于1921年8月13日她登上博尔多斯号的那一刻。

1984年2月24日农历是什么日子,1984年2月24日是农历多少(1)

1924年潘玉良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注册证的照片 法国国家档案馆藏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求学期,即1920年考入上海美专到1928年从国外求学回来。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再次赴法,是她人生的第二个时期。1937年8月潘玉良再次前往巴黎探求艺术,直到1977年去世,这是她人生的第三个时期,这也是她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和艺术成就的最高时期。她在法国40年,作品多次入选各类沙龙展览并远赴美、英等国办展,先后被授予比利时金质奖章、巴黎市长“多尔烈”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20多项荣誉。她在吸收西方艺术精髓的同时,自觉地强调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准则,坚持“合中西与一冶”的艺术追求,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认同。

一、 魂归故土

从近代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潘玉良无疑是我国现代女性绘画事业的先行者之一,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女画家。她一生勤奋创作,努力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道路。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中国现代画坛的诸多第一却是由这样一个出生在扬州穷苦人家,有着坎坷身世而又自强不息的弱女子创造的。

1920年9月,她考取上海美术学校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成为中国高等美术学校录取的的第一批十二个女生之一;

1925年,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她的油画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会,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人;

1928年9月,她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成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领导者;

1928年11月,在上海开幕的《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是中国女性的第一次西画个展;

1929年-1935年,她长期担任中央大学等高校的西画教授,成为那个时代“中华女子作家之冠”;

2005年,潘玉良1949年创作的油画《自画像》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22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女艺术家作品的最高成交记录;

2014年4月6日,香港保利“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潘玉良1946年作品《窗边裸女》以3450万港元成交,刷新并再次创造了中国女艺术家的最高拍卖记录。

这些属于潘玉良创造的中国第一,开辟了一条中国女性绘画的崭新道路(证明了男性可以走的西画之路女性同样可以成功),她的油画造诣在三十年代中国女性中首屈一指,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油画家和现代美术教育家。她一生在油画、白描、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成就颇高。仅就这点而言,同时代的其他女性艺术家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就是同时代的男性画家徐悲鸿、刘海粟也没能做到。这些都足以证明她是21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家群体中的“第一人”。著名学者水天中先生评论潘玉良是中国美术史上“20世纪前期最为突兀,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

然而,她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在她1977年逝世后长期流落在大洋的彼岸,直到1984年全部运回国内后,才让国内艺术界领略到她的艺术魅力。

1984年2月24日农历是什么日子,1984年2月24日是农历多少(2)

1984年安徽省博物馆整理潘玉良作品

1984年2月2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潘玉良的全部遗作、遗物共7箱,运抵合肥骆岗机场,后存放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前身)。安徽省博物馆经过五年的整理和登记,1989年11月将潘玉良美术作品正式入藏,列入国家文化财产账并报文物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经过最终统计,安徽省博物馆共收藏潘玉良美术作品总数为4719件,其中油画361件、国画(彩墨画)353件、素描和速写3982件、雕塑4件、版画6件、雕版13件,这些作品成为安徽省博物馆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长眠在“彼岸”的潘玉良没有能够回到祖国,然而她的近五千遗作荣归故里,作品展览所到之处观众如潮,盛况空前,更加引起公众对她成才之路的关注。

二、 赴法留学

潘玉良曾分别在1921年和1937年两次赴法学生、生活,前后加起来将近50年时间,其人生的大半光阴都是在国外度过。而1921年到1928年,潘玉良先后留学法国、意大利,系统学习现代绘画和雕塑,为她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国巴黎为潘玉良的艺术提供了丰沛养料,也成为日后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

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父母亲先后亡故,后随亲戚流落到安徽芜湖。1913年,与时任芜湖海关监督的同盟会会员潘赞化结婚,那年潘玉良18岁,潘赞化28岁。同年,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潘赞化被免去芜湖海关监督职务,带着潘玉良离开芜湖到上海生活。在上海,潘玉良开始跟随美术教员洪野先生学习绘画。

1920年9月,潘玉良与荣玉立(君立)、尤韵泉(刘苇)、刘慕慈等12位女生一起考入上海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作为插班生被编入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学习,上海美专因此开创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男女同校的历史,翻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新篇章。然而好景不长,一年不到,潘玉良就被迫从上海美专退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绘画理想,在丈夫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顺利地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为她的艺术人生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卷。

1919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提出要求西方列强退还1901年与清廷签订的“庚子赔款”。中国早期留法学生李石曾,提出将退款用于教育,得到法国政府的赞同。同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吴稚晖先生提出在法国建立大学培养中国留学生的建议,得到了时任里昂大学校长儒朋(Joubin)、里昂市长赫里欧(Edouard Herriot)等的大力支持。于是,李石曾与同盟会会员吴稚晖、张继和褚民谊奔波于国内各地,积极筹建大学。里昂中法大学,实际上只起到大学预科或法语补习学校的作用。中国学生来往法国的路费,以及在法学习的书籍纸张、衣服和零用等费用一概自理。他们仅是为中国学生提供在本校学习法语和食宿的场所,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则是安排到里昂市内的其他高校中进行。尽管如此,能为留学生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免费食宿和学习语言的场所,对于之前只能依靠打工挣钱来完成学业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奢望。这样的待遇,可以使留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无疑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

1984年2月24日农历是什么日子,1984年2月24日是农历多少(3)

1921年潘玉良照片

1921年初,里昂中法大学决定在国内公开招考第一批160名学生,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组织考试,分别由李石曾、吴稚晖主持北京和上海的考试。他们在上海《晨报》刊登广告,要求“报考条件:一、不论籍贯男女;二、大学专门学毕业;三、有中学以上学历,须附交中学毕业文凭;四、报名开具履历,并交四寸半身照四张。待遇:一、免交学费,但每年交膳费华银二百圆,附交代存零用一百圆;二、必须持有殷实保人,出年纳华银三百圆之保证书,无者虽考取,无效。考试科目:一、高等国文,二、高等算学,三、高等外国文,法文或英文皆可,唯仅有粗浅程度者不可。”和潘玉良同时考取中法大学的商文立先生后来回忆到“我们在考场便见这位老人是来考试我们的,考生并不太多,不过一百余人。上午像是考国文英文,下午考数学,都是老人亲自出题,英文数学则是先印就一张试卷,国文题则是老人写在黑板上。”他提到的“老人”就是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吴稚晖先生。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1919 年初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0-1922 年间筹建了里昂中法大学并出任校长。吴稚晖与潘玉良丈夫潘赞华同为同盟会会员,这为潘玉良的留学之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尽管,吴稚晖、李石曾与法国船务公司谈了一个非常便宜的船票价格,但是赴法的船票等费用,对于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北京、上海都没有如期招满生源,只有广东学生在当地政府提供经费保障的前提下,报名人数超过了招生60人的数倍,而一次性招满。不过,这笔留学费用对于家境殷实的潘赞化自然不在话下,潘玉良也顺利地拿到了前往法国留学的船票。

三、 奔赴法国

1921年8月13日,潘玉良与同时被录取的商文立、苏雪林(苏梅)等40多名学生在中法大学校长吴稚晖的率领下,从上海搭乘法国邮船博尔多斯号(Porthors)赴法国里昂,他们在香港与在广东录取的同学会合,同船前往法国留学。

1984年2月24日农历是什么日子,1984年2月24日是农历多少(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