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关心心爱的人的心情,对心爱的人失望透顶的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12:55:22

作者: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个人执业中,坐标广州天河。拥有十多年心理学学习经历,多年心理、教育领域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受训背景。擅长人际困扰、情绪问题、个人成长、亲子养育类咨询。*梧桐心理(wutongpsy),欢迎关注和交流!

无法关心心爱的人的心情,对心爱的人失望透顶的话(1)

网友提问:关于关心别人和自己的平衡

有时候觉得关心别人意味着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自己有需要,这么做会让自己开心。但有时候又觉得和别人没有连接,对别人没有什么关心,还是想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即使要拒绝别人,或是这么做对别人没有什么帮助,也是可以的。

咨询师回答:

看到你的文字表达时,第一个冒出我脑中的词就是“心理边界”。之所以说是表达而不是问题,是因为我感觉到你更像是在抛出一个持续已久的思考,我看到你似乎可以在关心别人与关心自己之间自由地做出选择,并且对做出选择时自身的状态保持不错的觉察。也许你仍有一丝丝的犹疑,没关系,不妨我们一起来多看一看。

首先,什么是心理边界呢?

我们都知道物理空间的分界线,它明确告诉我们哪哪儿的范围是你的,哪哪儿范围是我的。我们都在自己的范围内活动,互不侵扰,如果需要跨越界限,那也是在彼此允许和同意的情况下。

心理界限则是我们内心的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自身和外界区分开来,让我们自身的感受、需求、权利、思想、观念等等区别于他人。从婴儿期起,我们就已经开始发展自身的心理边界了。从最开始与母亲共生融合(大约3-6个月),到分离个体化阶段(大约在6个月-3岁),我们也在身体和心理上逐步与父母建立边界。这种对心理边界的感知,也会扩展到我们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之中。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比如难以坚定表达拒绝,比如为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而内疚,比如受到别人不良情绪的操纵……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界限上出了问题。

那么,健康的心理边界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清晰、弹性。也就是说,心理边界应既能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内部的领地,又能让我们与外部保持联结。

就像题主所描述的状态,我可以关心你帮助你,那是因为我觉得开心,是我主动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行为;我也可以不帮助你不关心你,因为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必要,这也是我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出于某种戒备。

在我的心理咨询临床工作中,以人际关系为主诉的来访者,大多都会涉及心理边界的问题。

有的人不知道如何拒绝领导而揽下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搞得自己压力重重;有的人是生活中颇受朋友们欢迎的“老好人”,内心却苦于不能真实表达自己被侵占的愤怒;有的人会被他人的喜怒哀乐大大影响,不由自主地受到限制。

还有的人想要全权代替子女选择人生道路,却遭到子女激烈的控诉和反感;有的人会需要他人为自己的情绪或行为负责,或者期待他人按照自己幻想的方式行为处事,并感到理所当然……

以上这些都是心理边界不清晰的表现,模糊了自己和他人的分界,要么会被别人入侵,要么容易入侵别人。

那其实还有一些人,你会感觉他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但却给人无比冷淡的感觉:你是你,我是我,你做什么与我无关,我的喜怒哀乐也用不着你关心;或者是不能根据亲疏远近适当调整自己的边界,对于亲近的人和陌生的人,都是同样的反应。这些心理边界,都少了那么一点弹性,显得有些僵化,阻碍了与人产生深层的联结。

所以说,心理边界需要清晰又有弹性,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个体,同时又能与人保持适度的亲密,让我们能够在尊重自己和他人主体性的基础上,做出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

如果我发现我的心理边界不太健康,该怎么办呢?

我想和心理问题相关的“怎么办”其实都离不开一个老调重弹的方法:觉察和反思。

其一,自我觉察。

在你和他人的互动中,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或者当你发现他人对你的行为感到不舒服时,都可以停下来感受一下、想一想,这是谁的课题?谁该为此负责?

其二,观察学习。

观察他人之间的互动,觉察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时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互动之中的情绪、想法、行为是怎么一点一点相互激发的?这些分别都是谁的课题?谁该为此负责?

比如朋友跟我讲过一个例子,她希望儿子长高一点,就经常炖土鸡汤让儿子喝,因为当地偏方说这个有效。可是朋友的儿子不怎么爱喝土鸡汤,每次都是在朋友的呵斥下才喝一点点。朋友的儿子不情不愿,朋友也为此感到很生气,自己辛辛苦苦花钱费力给孩子炖汤,都是为了孩子好,他怎么就不领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长高可能我这位当妈妈的朋友和她的孩子都有需求,而喝土鸡汤长高,则更多是妈妈的需求,当她把自身的需求加诸在孩子身上时(相当于一种边界入侵),孩子是很不能接受的。这个时候妈妈的不满情绪,其实应该由她自己来负责,如果她能觉察到这一点,甚至如果她的孩子能够觉察到这一点,对于彼此的亲子关系都会是莫大的福音。而我们在观察他们的互动之中,也能对心理边界这一重要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十多年心理学学习经历,多年心理、教育领域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受训背景。擅长人际困扰、情绪问题、个人成长、亲子养育类咨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