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典型意象,渊源久远,表现形式繁多。
既可独立成器,亦广泛应用于艺术造型或艺术装饰中。
或供奉庙堂之高,或点缀烟火之室。
独具喜庆纳吉、富贵圆满的美好寄寓,是深契中国民族心理与表达习惯的艺术符号,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熟识。
●在上博,与如意相关的艺术珍品数量十分可观,品类堪称丰富。本期,将为大家特别呈现那些上博如意藏品中的精品宝贝们,谈谈它们的源流、发展,品品那些喜庆、圆满的美好寄寓。
如之何者意在斯
通常认为,如意起源于一种上古时期的日常用品“爪杖”,用于搔抓脊背,因能补手之不足、如人心意而得名。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这种器物约出现于战国时,与目前考古所见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出土的实物时代相吻合。
魏晋时期佛教僧人或菩萨造像手中常见一种持物,梵名“阿那律”,用于记录讲经内容以备忘,其形与爪杖相近,汉译亦袭用如意之名。而随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深,如意在士人阶层中也获得青睐,常被随身携带,于实用之外,或助清谈,或指挥军伍,或击节歌舞,成为代表身份和气质的“握君”“执友”。到了唐宋时期,如意在保持了实用功能的同时,作为佛教与道教中的法器,取吉呈祥的意义进一步发展。
魏晋名士好如意,多见典故,最著名者如西晋石崇斗富以铁如意击碎王恺珊瑚树,竹林七贤中王戎好舞铁如意,又《拾遗记》载东吴孙和与邓夫人于月下舞水晶如意,《梁书》记名将韦睿执白角如意调动军队等,成为后世艺术中的重要表现题材。现存唐代《高逸图》中即有王戎手持如意的形象,而这件表现同一题材的青花炉上亦可见王戎执如意搔痒的形象,反映了如意的原始使用功能。
•唐 孙位 高逸图卷(局部)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竹林七贤图炉
明清是如意作为贵重陈设器的繁荣发展时期。明代如意已脱离爪杖功能成为独立的陈设,清代宫廷与社会上层则极力推崇如意,使其成为外交、供纳、婚丧节庆等重要礼仪场合例用陈设。清代甚至出现九柄一组的成套祥瑞礼器,其取《诗•小雅•天保》中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的“九如”之喻,其义最吉。
七宝如意竟雕锼
早期实用的如意多以竹、木、骨、角等常见材质制成,随着用途的拓展变化和喜庆祥瑞寓意的增强,制作用料也日益丰富名贵。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士人有使用铁如意者,唐代法门寺地宫也曾出土唐代鎏金银如意。明清以降,如意制作日益奢华精美,材质选取极为广泛,举凡金、玉、铜、翠、漆、珐琅、水晶、珊瑚、玛瑙、松石、象牙、犀角、琥珀、蜜蜡、陶瓷等无所不及,竹木如意则以其“素质或轻于流俗,贞姿或重于高贤”,为知识阶层所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