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13:08:54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1)

酸酸的干梅子羹,被国人喝了三千多年,喝到今天依然别有一番滋味。不过,三千多年来,梅从人们的口中之物,转化为眼中之物,升华为心中之物,梅早已不仅仅是干梅子了。

在寂寒的冬天,梅从容的开了,她“开时似雪,谢时似雪”,陪伴多少隐士遁迹山林的寂寞,慰藉多少壮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也让平凡的人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中明哲保身。

皑皑白雪中绽放的梅,冷艳如天宫仙女,她清高,无视那天兵天将,她绝俗,不沾那人间秽气。早春冷水畔绽放的梅,淳朴如越溪村姑,她守正,不惹那一池春水,她持节,不容鱼儿调戏。料峭春风中绽放的梅,从来都以斗争的姿态站立着,她号召迎春、山茶、玉兰、海棠等各路花仙子共襄盛举,埋葬旧世界,创造一个流香的新世界。

被人工栽培以来,梅跟人们的生活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数千年间,在跟人们相伴的过程中,梅对于人们的意义逐渐从生物性向非生物性转化和升华,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唐,是果也是花,梅以其生物属性为人们所喜爱,或食用其实,或欣赏其花;两宋时期,是花也是人,梅成为人们特别是文人隐逸生活、壮志难酬、兴亡之叹的精神寄托;元代以后,是人也是理念,人们对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哲学思考,发掘出其清高绝俗、守正持节、勇于创造等可贵品质。

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2)

一、先秦至唐:梅是果也是花

根据用途,梅分为果梅和花梅,前者以食用为主,后者以观赏为主。

先民们将野梅首先开发成果梅。酸甜苦辣咸这五味都是人们的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人们喜爱果梅的酸味。

我们常常把腊梅和梅混为一谈,其实腊梅是腊梅科,属于被子植物,梅则是蔷薇科,跟杏的关系最近,稍远的就是桃和李,梅和杏、桃、李一样,首先是以其果可以食用而受到我们的先民们注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个青铜鼎里有许多梅核和干梅,梅核明显大于野生梅的梅核,这说明商朝人可能已经开始食用人工培植的果梅了。商周时期的人们喜爱食用果梅,喜爱的是其酸酸的味道。可能那时候醋还没有普及,古人把梅子晒干,当作酸的调味品来使用。周朝的膳食官员位列“五官”,地位很高,其手下还有一层一层的庞大工作团队,食品开发应该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了,对梅实的改良或许已经有了进展。《尚书·说命》曰:“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尚书》把梅和盐并列在一起,可见,周朝人喜爱喝酸而稍咸的羹,这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常喝的酸梅汤。

由于人工开发技术还很落后,先秦时期果梅的产量并不很高,人们主要还只是把干梅子作为调味品使用,而不能作为日常水果来食用,因而,梅子也就因为稀少而受到人们的珍视。《诗经》中有多篇提到梅实,其中最有名的是“召南”中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分,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首诗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姑娘向她所爱的小伙子发出的求爱信号。姑娘跟小伙子同在梅园里劳动,她借着梅子逐渐成熟并逐渐收获的时间延续,多次要求小伙子抓住机会,把他刚收下来的梅子送到她家作聘礼。诗描写了梅子纷纷成熟落地的情形,其实梅子未必有那么多,这是诗人由于对梅子的喜爱,而以丰富的可以天天随便吃的梅子来比况爱情的甜蜜和惬意。

汉魏六朝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游仙思想的出现,隐逸之风的萌芽,以及清谈行为的盛行,山水、植物相继作为纯粹的观赏客体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视野,梅花也不例外,这从这一时期的诗赋作品可见一斑。这一时期,果梅得到改良,品种增多,花梅也大量出现,人们在大量食用果梅的同时,还以花梅妆点生活环境,这不仅是汉代人审美思维的巨大发展,也是梅在人们的生活中将要脱离其生理性的表现。如果说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还说的是汉末人们对梅实的喜爱,但爱菊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已经有爱梅花的诗句了:“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很明显,诗句中的梅和柳都是作为观赏植物而栽植的。南朝大将陆凯有一首写梅的名诗《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把《诗经》中《摽有梅》赠果梅的爱情诗发展为赠梅花枝的友情诗,明显揭示了梅由人们食用其果实向欣赏其花朵的转化。而南朝乐府诗中有一种横吹曲“梅花落”,虽然多是写战争题材,但是它常常以凋落的梅花起兴,感伤的情怀正是诗人喜爱、欣赏和珍视梅花达到无以复加程度的表现。

隋唐时期,梅实逐渐退出文学领域,文人们吟咏梅花的诗词开始多起来了。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五言诗《梅花》写道:“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首诗一心一意欣赏梅花,用雪比喻梅花的洁白和清纯,用横斜交叉的枝条形容梅树错落有致的美,而诗人对朔风的“告诫”明显是对六朝时期“梅花落”主题思想的继承。王维有《杂诗三首》,其第二首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第三首写道:“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两首诗先是询问故乡的寒梅是否开了,然后写故乡寒梅开的时候女主人公的怅惘心态。两首诗均表明诗人关注的是梅花,而不是梅实、梅株之类。同时,诗人又有所寄托,前者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怀念梅花,就是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人;后者寄托了早春梅花盛开时节女主人公的伤春之情,梅花开了,不久就会凋谢的,女子的容颜也是如此。王维的这两首诗其实也是“梅花落”主题的升华。

总之,从先秦到唐代,人们对梅从喜欢吃其果实,到喜欢观看其花朵,文人们开始把自己的感伤情怀熔铸于梅花的美,熔铸于这种美的易逝之中,这为此后人们深入思考梅花奠定了基础。

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3)

二、两宋时期:梅是花也是人

宋代虽然在军事上羸弱,但是其经济和文化都处于高度发展时期,远远超过唐代。朝廷对士大夫物质享受的提倡和对独立人格的钳制,使得宋代文人大都缺乏唐代文人那样的豪迈洒脱品质,而是乐于坐在书斋中,对日常生活和事物仔细琢磨,试图发现它们的“理趣”,以此寄托自己被压抑了的人生。宋代文人对梅正是如此。

北宋初,林逋使梅化为隐逸生活的精神寄托。

自古隐士很多,有所谓“小隐隐于市,中隐隐于外郡,大隐隐于朝”之说,但是绝大多数隐士都是假隐士。伯夷叔齐只是因爱国心切而遁于首阳而已,陶渊明只是因官场失意而回家做地主而已,王维只是因“安史之乱”吓破了胆而选择亦官亦佛而已。林逋则不然。林逋虽然熟读经书,善诗善画,却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甘愿一生布衣。他作诗基本上是作完就扔,不留底稿,他担心死后会被名声所累。他也未婚娶,更不会生子,他担心妻子儿女会破坏他的隐逸生活。他结庐西湖孤山,广种梅花,如同陶渊明把精神寄托在菊花上,林逋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梅花上,自称以梅为妻。

情人眼里出西施,林逋既然以梅为妻,他便能发现梅与众不同的美来。林逋在自己的诗词中描绘了梅各姿各态的美,比如其最著名的《山园小梅》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由于诗人把梅作为妻子,所以诗并没有写梅的傲雪迎霜,而是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梅的迷人的美。小园里别的花都没有开,只有梅在宣泄着春光;而白鹤、粉蝶这些动物只有嫉妒梅的份儿。“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虽然是改自五代时期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但是林逋的这两句把江为写竹影和桂香的分散性特征集中到梅的影和香上,横斜的梅影风姿绰约,阵阵袭来的梅香令人心旷神怡。有这样美的梅作伴,活的有滋有味,林逋何必娶妻,更何必做官呢?

南宋前中期,陆游使梅化为壮志难酬的精神寄托。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前夕,成年后,他目睹大宋山河破碎,心如刀绞,决意报效国家,恢复故土。但是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得罪了权相秦桧,科举的大门遂对他关闭,直到秦桧死后,三十四岁的陆游才踏上仕途。然而,做了官之后,陆游才发现,皇帝要么不敢北伐,要么就心血来潮胡乱打一次败仗,而那些文武大臣除了争权夺利,几乎没有谁愿意组织北伐的。陆游向皇帝献了数次北伐的策子,都不能被采纳;而他虽然也置身于军营,却终日无所事事,直到幕府解散。六十岁那年他黯然回乡闲居,居然闲居了五年之久。

报国无门的陆游非常苦闷,他爱上了梅花,他希望能通过梅花寄托他的抱负,化解他的烦恼。陆游的咏梅诗词很多,最著名的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写的明白如话,词人以梅花自况,上片描写梅花饱受风雨折磨的凄清寂寞,宣泄作者不为君主和权臣待见的郁闷,感叹自己的失意人生;下片写梅花的清高和永远不会丢掉香味的坚贞,抒发作者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表明自己不改初心的坚强信念。

南宋后期,姜夔将梅化为兴亡之叹的精神寄托。

姜夔的时代,大宋南边那半壁河山也进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对待金国的问题上,朝廷中几十年来一直在为是战是和争吵不休,后来不再吵了,对金实行屈辱的和约成为君臣共识,年年供奉财物给金国,天下似乎已经太平了。统治集团除了在朝廷中争权夺利,就是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真的太平了吗?其实,金国已经在积蓄力量,准备南下“统一天下”,而蒙古人正在崛起,其吞并宋、金之心路人皆知。但是,一生布衣,四处飘零的姜夔虽然对时局了如指掌,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

姜夔只能听天由命而已。姜夔一生填过十多首梅词,最著名的是自度曲《疏影》和《暗香》。《疏影》写道:“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照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营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上片,词以一只小鸟落在孤梅上开始写起,凄清得可怜的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接着词人又把这幅“花鸟图”放在黄昏时分的竹影中,再以昭君出塞的沙尘做背景,时代的可怜状令人惊心。下片,词人借梅花妆说梅花欲妆点可怜的世界,希望严寒不要摧残梅花,时代不要摧残美人,但是词人深知这是妄想,怎么办呢?“随波去”而已。

总之,宋代文人不再关注梅实,而是以诗词大量吟咏梅花,在欣赏梅花的美的同时,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其中,或如林逋寄托隐逸生活之寂,或如陆游寄托壮志难酬之愁,或如姜夔寄托时代兴亡之叹。

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4)

三、元代以后:梅是人更是理念

元明清时期,文学体裁得到大量开发,诗词散文之外,戏曲、小说异军突起,其他文艺项目如音乐、美术也呈现出大发展态势。梅如同其他人情和事物一样进入到这些文艺领域。梅花诗,梅花词,梅花曲,梅花画,戏剧中的梅花场景设置,小说中的梅花描写,层出不穷。元明清文人在对梅花大量描写的同时,对梅花所折射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梅花以哲学的形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元初诗人元淮礼赞梅的清高绝俗。

元代兼并南宋,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少数民族统一大汉族的“小马拉大车”式的政权,这在元初汉族知识分子的心中是酸楚的。而元朝起初并不看好南宋的儒家思想,竟然取消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失去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被迫沉沦于下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扎在他们的心中,所以即便身处下层,甚至身处险境,他们仍然以积极入仕的儒家弟子自居,于是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遗世独立的群体。

元淮在其诗《立春日赏梅之作》中写道:“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应是画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南宋的绘画水平比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笔画、山水写意都是崇尚线描人物的唐代所罕见的,宋末元初的山水画题材有时候故意取自古诗,这种取材方式使元初出现了题画诗。元淮的这首小诗特别是前半部分的画面感很强,也许就是为某个画家的梅画所写的题画诗。柳陌、残雪、红梅、孤村、小桥,构成一幅清凉淡远的国画。红梅固然不是生在宫中,而是生在野渠头;固然陪伴红梅的不是宝鼎、锦帐,而是一座小桥和桥下的流水,但是,红梅没怨言。红梅已经没有了前人诗词中的那种凌寒怒放的神态,而是从容的抖落积雪,显露自己娇艳的容颜。这首诗中的红梅正是元初千千万万生活在民间的儒士清高绝俗的人格象征。

明代中期画家、诗人唐寅的梅花图和梅花诗礼赞梅的守正持节。

明代儒学复苏,儒学直追宋代,但是却比宋代更加保守,那就是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合一的封建礼教成为儒学的核心理念。强大的明代政治机关钳制人们的思想,用一整套法律和道德条文统治天下,靠读书可以做官的文人自然推崇这一切,所以明朝文人崇尚守正。但是,文人天生就有精神独立的倾向,在遵守各种规范的同时,他们总是竭力维护自己心中的那块净土,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变。于是,他们便从梅花的自然属性入手,把梅花和人事作类比,提炼出梅花的守正持节。

唐寅一生最爱梅花和桃花,他留下许多梅花画和梅花诗,而且他的许多梅花诗又是为梅花画所题的诗。比如他的86厘米高,34厘米宽的画《早春幽芳》,画面上,一截粗壮的梅干向右、向下伸出长短不一、直曲不等、粗细有别的梅枝,梅枝上散漫的开着几朵梅花,或者仅仅是花骨朵。画的空白处题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唐寅自己所作:“一种幽芳占早春,雪中谁是看花人。暗香疏影吟边趣,秪许逋仙为写真。”唐寅的画往往需要跟诗一起欣赏,因为他的诗也是画的内容,这幅《早春幽芳》正是如此。画面上并没有雪,也没有看梅的人,雪是诗中交待的,看梅的人不仅是诗中交待的,还指欣赏这幅画的人们。唐寅这一画一诗描绘了梅花在早春凌寒开放的飒飒英姿,并寄语看花人也要像梅这样不畏艰难,立足于大地上。画面的底色是暗黄的,为“暗香浮动”提供了视觉基础,而经过诗句一介绍,欣赏者遂被带入林逋的人生境界,这其实就是唐寅所要表达的自己的精神追求,那就是不必试图改变社会,找个幽静的地方修身养性就是了。

清初小说家曹雪芹礼赞梅的勇于创造。

曹雪芹时代虽然正值康乾盛世,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毕竟快要走到了尽头,民主主义新思想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王阳明的“心学”观,李贽对道家学说虚伪性的批判,黄宗羲“天下之法”取代“一人之法”的启蒙主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主义,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唯物观,等等,都是民主主义新思想萌芽的典型表现,而《红楼梦》的主题正是表现这种新思想的萌芽,贾宝玉及十二钗都是这种时代新人。

《红楼梦》第五十回,在芦雪庵,贾宝玉、李纹、薛宝琴和邢蚰烟斗梅花诗,李纹的《赋得红梅花》是这样写的:“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也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红梅出自寒冬,她是在斗争中走进新时代之春的,她刚到新时代的春天就迫不及待的盛开了,并且迅速引领各种花儿次第开放,占领了天下,扫尽冬天里积累的残枝断叶。曹雪芹借李纹的笔所描绘的红梅正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锋队,这支先锋队的到来,预示着旧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中国历史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走向戊戌,走向金田,走向武昌,走向“五四”!

总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通过诗词、绘画、小说等各种文艺体裁,对梅进行了全面的哲学思考,赋予梅各种人生和社会内涵,或清高绝俗,或守正持节,或勇于创造。

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5)

梅是果,也是花。我如古人一样经常喝梅实羹,酸咸可口,去热解毒;我有时候还饮梅花酒,酒不再辣,当然也不会酸,口感清冽,还不会宿醉呢。

梅是花,也是人。她旁若无人的开放在西湖孤山,让香味随落瓣回归泥土;她悄无声息的开放在野外的断桥边,执拗的用自己的芳香净化那一片天地;她非常特意的陪着畏寒的小鸟开放了,她能为小鸟驱散严寒吗?不能,没关系,她开放就是了。

梅是人,更是理念。一朵朵火儿般的梅花迎着冬风,抖落身上的雪团,惊得满地枯枝一声都不敢吭,梅清高绝俗。一朵朵白玉般的梅花错落有致的绽放在粗枝或细枝上,枝条的扭曲和粗细从不影响梅的姿色,梅守正持节。一朵朵红的、白的梅花开放在江南的水湄,花香飘向四面八方,云南的山茶、新疆的雪莲、西安的海棠、吉林的胡杨,等等,各地的花儿应声绽放了,梅勇于创造。


梅花比喻哪一类人,梅花代表了哪种人(6)

(作者2019年8月在书斋)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苏宿迁人。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知名辅导工作者。学业主攻唐宋文学,兼涉文史哲诸领域。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编辑:董尧、霜婵、丰渔)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