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兵团的汽车防线
当时,*已经敲定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方针,交给粟裕将军的主要任务,是带着几个纵队协同中野一起围歼黄维兵团。同时,派出纵队钳制和阻击南北两线对手,确保中野能够安心吃下黄维兵团。粟裕遵照*的命令,派出三个纵队外加江淮军区两个旅,阻击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前来增援,同时阻断其与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的联系。
同时,还派出八个纵队阻击黄、邱、李、孙四个兵团,使其无法增援包括黄维兵团在内的国军部队。从兵力人数上来看,栗裕指挥的华野将要对付五个兵团的40多万人,压力不小。
杜聿明与蒋氏
粟裕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兵团作战的要决,特别重视钳制和阻击行动,这种作战方式,不仅可以保证主战场的胜利,而且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战局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下一步的作战创造有利战机,可谓是一石三鸟。这一作战思想,受到*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局的发展往往瞬息万变,必须随时做出准确判断,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当时的战场形势来看,杜聿明的40多万集团军驻扎徐州,是让人忧心的。眼前要歼灭的是黄维兵团,而下一步才轮到蒋氏的心腹杜聿明兵团。粟裕认为,不能因为要打黄维兵团,就把杜聿明困在徐州城内,应该引它出来,但又不能让它离黄维兵团太近,必须把它限制在我军预设的区域。
我军打算三天灭掉黄维兵团
虽然身处华野,但是中野的行动同样让粟裕将军牵肠挂肚。从中野刘陈邓发给总指挥部的电文(按规定要抄发给粟裕)可知,中野高层打算三天结束战斗。总指挥部打算让粟裕将军阻击杜聿明的兵力后退六十公里,同时阻击李延年的华野部队也后退,用以引诱李延年,等到打完黄维兵团后,马上可以收拾李延年。
但粟裕认为,三天灭掉40万人的黄维兵团,过于乐观,至少要十天左右。让华野阻击部队大幅度后撤,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于是粟裕向总指挥部报告后,集结了机动部队,准备在中野打黄维进入攻坚战时,随时可以前去支援。
其实在一个月前,粟裕将军奉*之命,已经组建了一支特遣队,在这个时候正好派上用场。粟裕命令特遣队插入敌后,配合地方武装阻击津浦路的国军,配合中野对黄维兵团的围捕。
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时,刘伯承司令员突然想到粟裕快速攻克碾庄、解决黄百韬时,与现在中野所处的形势比较类似。于是,刘伯承请陈毅给粟裕司令打电话,询问包围黄百韬后,怎么那么快就攻破了对方的层层坚固工事,到底用了什么绝招?
粟裕告知:近迫作业,把交通壕一直挖到对手的鼻子底下,此时用炸药或者发起步兵突袭都相对比较容易了。粟裕将所有的细节毫无保留全部告诉陈毅,而刘伯承和李达参谋长一直在分机旁听着,李达还做了不少的记录。最后陈毅说:这个办法非常好,我们中野现在正好碰到了类似的状况,就用你这个办法。于是,刘、陈两位司令员把华野收拾黄百韬的经验传达到了各个纵队,调整部署,进行攻击。
顾祝同的瞎指挥,让蒋军更乱
由于我军将黄维兵团全面包围,再加上采用粟裕的攻击办法之后,黄围兵团已经难以逃出生天,但蒋氏并不知我军部署,急令刘汝明和李延年各派一个军前来救援。刘汝明心里老大不情愿,只派了55军前去,而李延年派出了99军,一左一右,沿津浦路南侧向北前进。两支部队前进了三十公里,但是离黄维被困地还有四十公里,已经可以听到虽然远但是十分密集的炮声了。
当天夜里,刚到蚌埠的顾祝同向两军下了一道急令:火速撤回浍河南岸,并在撤退后一定要炸掉新马桥,改道前进。当时蒋军官兵根本不知情,夜间突然后退,让很多人以为我军打过来了,刘汝明的部队一时间混乱不堪。在通过狭窄的新马桥时,蒋军风声鹤唳,争相过桥,发生了踩踏,死伤无数,落水者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