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提到望远镜,你了解多少?
奇台射电望远镜和“中国天眼”有什么区别?
奇台射电望远镜高频波段覆盖范围超过“天眼”。虽然建设中的奇台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110米,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有500米,但“中国天眼”500米直径的反射面架设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沟里,是固定不动的,能够观测的区域有限;而奇台射电望远镜是全向可动的,这让奇台射电望远镜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观测四分之三的天区。
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模型图
图源: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除了可以自由转动外,它还有望成为全球可动射电望远镜中口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一直都遵循“口径为王”的铁律,不管是什么波段的望远镜,口径越大,就能看到更远更暗弱的天体,带来更多崭新的天文学发现,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同样如此。
台址地理位置有独特优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在“中国天眼”开工建设之前亲自翻山越岭实地考察,走遍了西南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作为天然屏障的数百个坑地,历时12年,最终找到了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这个地方,作为中国天眼最理想的安身之所。
贵州平塘县“天眼”选址
图源:新华社
奇台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同样如此,据新疆天文台王娜台长介绍,研究人员历时多年,沿着天山选取了大概48个点位进行综合比对,最终在奇台县半截沟镇石河子村找到了理想的台址。这里远离人口密集区,地处山间盆地、射电信号干扰小、监测的水汽、风速等环境条件也满足望远镜长期运行要求。
天文望远镜为什么“看”那么远呢?
自古以来
人们对星空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地推进
探索天文望远镜的技术创新
将人类的目光从身边拓展到宇宙深处
图源:pixabay版权图库
1609年伽利略开始使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口径只有4厘米左右,目视成像倍率也只有30倍,但也使得人们首次突破肉眼限制对天体进行观测。
很快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改进了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将望远镜的目镜由凹透镜改为一组短焦距的凸透镜,我国上海天文博物馆拥有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就是这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