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看到一个许久未发朋友圈的前同事发了一个状态,大意是这样的:订婚了,女朋友很懂事和体谅父母,他觉得很开心也很庆幸自己没看错人,之后就是说要一辈子对女孩好的意思。
这样的表白与公布,与他一向的低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过根据工作中的沟通和交流,感觉他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男孩,是一个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便很重视的那种。
看他的状态,我为他感到高兴,但有一刹那心里有些许不舒服,因为我记得不到一年前,刚刚听朋友说他与女朋友(当然,现在已经是前任了)分手的事。
那个女孩是他大学的同学,他们交往了四年,感情很好。但是因为女友在天津考了公务员,两人便分手了。那时的他,言语中满是落寞与自嘲。朋友说,看得出,那时候他心里满满的都是他的女朋友,虽然嘴上说分手了,但女人的第六感告诉她,从他的潜意识应该并没有接受分手这个事实。
我和朋友都觉得他好痴情,甚至有几分感动。
02
过了不到一年,也刚好8月,就看到了他更新的这个状态。忽然就明白了时过境迁的过程原来可以这么飞快。
彼时的忧伤阴郁与现在的意气风发,不过是因为一个女孩的离开和另一个女孩的出现。让人不得不充满感慨,时移事易,人心变化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如果放在几年前,或者这事发生在一个陌生人身上,我可能会用薄情或者假装痴情的话来描述这样的一个男孩。
但是发生在现在,发生在一个认识的自己认为靠谱的男孩身上,感受和评价就不一样了。我觉得,任何不好的评价对于这个男孩都是不公平,也不客观的。
我相信,彼时分手他是真的痛苦万分,而此时找到对的人,也是真的欣慰,想为眼前的女孩许下承诺并为之努力。
十几岁时,总觉得爱情就是为一个喜欢的人死磕到底。觉得爱情就是琼瑶笔下那种没有对方便活不下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痴情。
等到年岁渐长,才发现爱情有很多种姿态。
死磕到底自是专情,但难免因为一棵树而错过整个森林。遇到对的人要珍惜自然是最好;可感情错付了及时纠正也是一种选择。
这不是薄情,而是一种理智和成熟。
03
在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来看,他这一年就是分手,然后遇到另一个人 然后走向婚姻。
但是于他而言,一定也经历过内心的煎熬、纠结和徘徊,然后做出了选择,只是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不管怎样,今天的我觉得他的决定是很明智的。
彼时的伤怀是真的不能立马放下曾经深厚的感情,而现在的幸福与承诺也确实是想和眼前的人一起共度余生。
此事无关道德,都是在为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负责。
想到这里,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真的是成熟(还是不要说老)了不少。
曾经无论看电视剧,还是评价身边的人,都只渴望那种为一个人死磕的爱情。可现在明白,爱要勇敢,却不能盲目。
过去已经过去,如果对方早已放下,一味的缅怀有什么意义?除了增添自己的烦恼和他人的负罪还能有第三个作用吗?
沉迷到无力为自己的将来打算,那才是最大的愚蠢和不值。
是的,接纳新的事物新的人,接纳新的自己,就这么简单。
可是人总要经历一些挫折,走过一些弯路,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04
记得看十多年前看《壮士出川》,和爸爸曾经因为剧中的感情线有过小小的讨论。
剧中的之悦一直喜欢男主张抗,张抗一开始应该也是喜欢她的。但张抗出川抗战后认识了另一个女孩葛薇,机缘巧合,张抗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葛薇。
之悦随劳军团来到战场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张抗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悄然改变,她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出言质问,她默默地伤心过后,不久就微笑着接受了一直追求她的杨彪,并真心地为张抗送上了祝福。
我当时看到她和杨彪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很不解,正好跟我爸一起看,我说,这情节有点不自然吧,她那么爱张抗,怎么就突然接受杨彪了呢?那么快还那么死心塌地?之前的爱都是假的吗?
爸爸听完就说,为什么不接受呢?
一边是你喜欢却知道人家不喜欢也不会接受你的人,一边是一直真心喜欢你愿意等你的人,这样的选择不是很好吗?
我当时无言以对,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啊,我无法反驳爸爸,但心里总觉得之悦对张抗的爱不再那么真挚。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一直自诩是理智思考的人,却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是被感性主导的。
可是,为什么不接受新的合适的感情呢?我想不出拒绝的理由,但总是给不了自己接受的凭借。
05
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渐渐明白这种纠结只是年少时对爱情一厢情愿的想象和自以为是。
人生苦短,标榜自己情深意重放不下并不是多高尚的一件事。
人活着,就得为自己、为爱自己的人负责。
其实,自私和薄情是两码事;痴情与另选他人也并不冲突;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