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雪谱》,曾在TVB《人龙传说》《中神通王重阳》等电视剧中做过配乐,如今这张专辑已经绝版,姬神本人也于2004年去世。这首曲子清新动人,旋律中透着无比清澈的感觉,特别适合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在《人龙传说》这部剧中这首曲子总会恰倒好处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渲染出这段爱情的悲剧色彩。
《寻夫》是香港词曲作家黄霑先生的作品,出自电影原声专辑《青蛇》。二胡的缓慢拉动下,哀怨横生。二胡箫声又起,箫与二胡轮番演绎,感人至深。春日飞花、逝水流红、雪絮如香,一网天地情。
《THE SOONG SISTER》,喜多郎继《天与地》之后他又创作专辑《宋家皇朝》,又赢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喜多郎的音乐生涯中,被格莱美奖提名很多次。他最大的音乐成就是他凭个人专辑《思慕》Thinking of you于2001年获得格莱美奖。从未接受过音乐方面的教育,甚至看不懂五线谱的喜多郎,从前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录音乐(有点类似图画),但他的确是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除了演奏吉他、贝斯、键盘、箫及许多其他的乐器之外,他还作曲、编曲、制作。很多港台电视剧或电影都曾用其音乐作为配乐。如:TVB 神雕侠侣 1995、TVB 圆月弯刀 1996、TVB 天龙八部 1996、TVB 鹿鼎记 1998 等。
如果说《天与地》是喜多郎在西洋管弦乐和中国民乐等风格结合初作尝试并取得不俗成绩的话,那么《宋家皇朝》的电影配乐就是喜多郎在这些方面融合得极为完美的力作了。这部电影的音乐却成为了经典。中国民乐的调式和西洋管弦乐大相径庭,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很难结合得天衣无缝,而喜多郎做到了。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下面这个是简版的,太长的放不了,有兴趣的可以听我分成三段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