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夏伯根
邓绍昌去世后,孩子们极力让夏伯根当家。夏伯根却将邓绍昌留下的积蓄和家中的房契地契都拿了出来,交给了家中三子邓先治。
夏伯根虽然不是另外4个(*不在家,另有三子一女是邓绍昌与前妻所生的)孩子生母,但她的用心良苦,勤劳朴实赢得了全家人的尊重。后来,在这些兄弟姐妹中,长女邓先烈嫁了人,生了孩子。邓蜀平一直留在广安,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家产。
邓先群留在母亲身边,生活平淡。其他几个兄弟姊妹,一个一个都去参加革命了。家中的兄弟姊妹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感情却比一个母亲生的还要好。
夏伯根寻亲*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去了法国留学,他在国外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法国时,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他为了养活自己做过不少兼职。1926年,*根据中共旅欧支部的指示来到了苏联,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
1927年春天,*回国后没有回家,而是投身于革命。*顺着长江一路南下,走出重庆、四川,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广安县。
1949年,*与刘伯承强强联手率领数十万解放军,一举攻下了川康云贵,解放军进入了重庆,四川人民欢腾起来了。
此时*45岁,是大西南最高的*。
1950年,*回到了重庆。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广安,*全家满心欢喜。*的亲舅舅淡以兴,最为高兴。淡以兴是*生母的弟弟,年龄和*相差4岁左右。
*年幼时,跟着母亲去外婆家,淡以兴和*常常在一起玩耍,感情一直很好。*出国留学后,甥舅两人就很久没见面了,至少得有30年。*率领解放大军,为国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国解放,百姓连呼吸都是自由的。
淡以兴急迫想见一见已是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外甥,他找到了*的继母夏伯根,相约一起去重庆见一见多年未见的*。
夏伯根与*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夏伯根也不认识*,只是听说邓家长子很小的时候就出国读书去了,很有学识,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一位。夏伯根想到,邓家的孩子来到了四川,自己是应该去看看。
图|*早期照片
夏伯根在出发前,打扫好了家中的院子,叮嘱邓家三子邓蜀平(邓先治)看好家。这是夏伯根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她带了些家里种的菜,还买了一些特产,带着年幼的女儿邓先群出门了。
夏伯根手里拿了不少东西,邓先群就拉着母亲的衣角走在后面。淡以兴也帮忙拿了一些东西,一路上淡以兴与夏伯根相互帮助。淡以兴带着夏伯根母女上了一条旧船,船上挤满了人。就这样,他们向重庆出发了。
*:夏妈妈,留下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夏伯根母女与淡以兴在水上漂了一周的时间,才来了朝天门码头。几人上岸,还有些不太习惯,刚上岸就像踩在棉花上一般。三人一路打听,才来到了曾家岩,找到了西南政治局大门口。
三人站在大门口,淡以兴上前向警卫员自报家门说道:“我是*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她们是*同志的母亲和小妹,我们是来探亲的。”警卫员上下打量了淡以兴,普通的农家人装扮,没有什么疑点。
警卫员的目光停在了夏伯根身上,她看起来也就不过50岁左右,*政委目前才45岁。警卫员警惕地说道:“这位女同志看起来不过50岁左右的样子,我们政委都45岁了,她怎么可能是政委的母亲呢?”
淡以兴立即解释:“同志,你不知道吗?我妹妹很早就去世了,她是邓政委父亲后来娶的妻子。”警卫员崔来儒半信半疑,还是决定和*说一下。*此时正在开会,崔来儒打报告打断了会议,说道:“政委,有三个人说是您的母亲、小妹和老舅。”
*没有说话,在心里想些什么。崔来儒见状说道:“政委,您要是没有时间的话,那要不我先通知一下卓琳校长?”
*一听,立即说道:“不用,私人的事最好还是不要影响到工作。你先帮我招呼一下他们,安排他们在招待所休息就好,我忙完了就过去。”崔来儒接到指令条件反射说“是”,但转念一想,又回来补充道:“政委,您看您家乡的长辈来了,您这不去看看,外头的人怕是容易说闲话……”
*给了崔来儒一个肯定的眼神,挥了挥手示意让崔来儒按他说的办。
图|*与卓琳
晚上,*带着妻子卓琳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舅舅,和从来没有见过的继母。淡以兴见*来了,带着些许怨气问道:“贤娃子(*原名邓先贤,贤娃子是小名),官当大了,亲戚也不认了。”
*笑道:“舅舅,你这些年还好吗?”
“还知道我是你的舅舅啊!那你的娘还记得吗?”
“记得。”*回答。
“我的姐姐可怜,你去了外国,一走就是多年,她想你想得紧,40多岁就生病去世了。”淡以兴说道。
*听到这里,眼睛湿润了,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每每想到这里就十分痛心。淡以兴说道:“贤娃子,这位是你爹之后娶进门的,你爹死后,她一个人带大了你几个弟弟妹妹。她身后的那个女孩子,是你最小的妹妹邓先群。”
夏伯根有些不知所措,只是看着*仓促地笑了笑。淡以兴说道:“你爹死得早,是她替你扛下了家中长子的责任,为你爹披麻戴孝,把你的弟弟妹妹当亲生的一样。”
夏伯根被这样一夸有些不好意思,便对*说道:“我这次来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听说你回来,我来看看你。”对她来说,见到了人就已经很满足了。
*看着这位只比自己大5岁的农妇,心中满是感激,立即说道:“夏妈妈,你留下来吧!今后,我来给你养老!”卓琳也奉上了一盏茶,说道:“夏妈妈,这些年多亏了你照顾弟弟妹妹,现在你年纪大了,就留下来吧。我们给妹妹找一所学校,让她学知识,我们一起生活!”
邓先群听到可以去上学,眼睛都亮了起来。夏伯根听了,百感交集,她为邓家做了这么多,从来没有想过回报,这些年她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最后淡以兴一句话让她决定留下,淡以兴说道:“小平都说了,这是你应得的,再说小平还有孩子追着你叫‘奶奶’呢!”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将夏伯根带回家中,和孩子们说道:“我们家不分亲奶奶和继奶奶,你们统一叫奶奶。”孩子们便围在夏伯根的身边喊奶奶,在孩子们看来,他们终于有了奶奶,十分开心。卓琳见孩子叫得开心,自己也跟着喊“奶奶”。
一家人毫无芥蒂地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卓琳习惯家中的大小事都和奶奶商量。
1952年,*被调去了北京,去中央工作。夏伯根小心翼翼地问道:“我也去吗?”卓琳笑着说道:“为什么这么问?我们是一家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在一起的,你肯定是要去的呀!”
一家人来到北京后,*更加忙了。卓琳便带着夏伯根和孩子们逛了天安门、故宫等名胜古迹。在路上,遇到了熟人,卓琳总是主动拉起夏伯根的手介绍道:“这是我的婆婆,小平的母亲。”
不久后,卓琳成了*的秘书,两人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夏伯根闲不住,主动包揽了家中所有的事务。天还没亮,就起来给一家人做好了早餐,给孩子们穿衣服。一家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去了,她就提着菜篮子去购买中午的食材,做好午饭。
这个曾经撑起广安老家的继母,如今又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
*工作出现了波动,卓琳身体也不大好,一家人的收入大大减少,这就说明家庭开支就要减少。孙女邓楠经常请教夏伯根,应该怎么做。夏伯根变得更加操心,教邓楠缝补,缩紧开支。夏伯根用平常人家十分之一的开销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
*夫妇被调去江西,生活条件将会更苦。出发前,卓琳说道:“奶奶如今70岁,年纪大了。我们把孩子和奶奶留在北京,我放心不下。如果奶奶在北京有什么好歹,我们想赶回来就难了。”
*正想叫夏伯根一起走,没想到夏伯根早就收拾好了行李,原来她放心不下身体不好的儿子儿媳,早就做好了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