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感受情绪时
帮助他给情绪贴上标签
教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
那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
曾有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关于“蜘蛛恐惧症”的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患有蜘蛛恐惧症的人群分成了三组,并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消除他们对蜘蛛的恐惧。
第一组采用的是“转移注意力法”:去想些和蜘蛛无关的事情;
第二组尝试用一种让人感到安全的方式来描述蜘蛛“我面前的这只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三组则是对自己的感觉进行精细的分类,例如:“我面前的这只蜘蛛长得很难看,让人害怕,它爬行的样子让我感觉恶心”。
研究结果发现:
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具有安抚作用。
尽管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安抚作用是如何发生的,但用一个具体的词语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的确能够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所以,从孩子1岁左右起,我们就可以学着丰富表达,让孩子耳濡目染扩展情绪词库:
“好极了”,也可以表达为“快乐”、“满意”、“放松”、“充满希望”、“备受鼓舞”……
“太糟了”,也可以表达为“生气”、“懊悔”、“窘迫”、“焦虑”、“恐惧”……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总之,一个懂得用词语精准描述自己情绪的孩子,不仅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更能共情他人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早晚会成为一个懂得表达情绪、控制情绪的人。
划定正确行为与不良行为的界限
寻找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绘本《我生气了》中,描述了这样一幕:
小男孩站在椅子上拿饼干,结果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随后,他朝妈妈发起了火。
妈妈看着小男孩愤怒的样子,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说:
“哦,小心肝儿,不要大叫,不要大喊,也不要撞地板,那样没有任何帮助。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有个好办法,从1数到10,你来试一试。”
小男孩按照妈妈的话数到了10,真的停止了发脾气。
对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划定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界限开始的。
孩子所有的情绪,我们都要认同,并帮孩子为它们贴上标签。
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理解,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也是不被接受的。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没问题,出问题的他们错误的行为。”
对此,吉诺特建议父母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三大区域:
绿色区域、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
绿色区域内是家长认可的行为,比如,从1数到10;
黄色区域内是家长不认可,但基于某些原因,会选择包容的行为,比如,孩子因为感冒发烧而哭闹;
红色区域内则是家长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的行为,比如,打人、自残等。
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出现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时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被阻止发脾气而变得小心翼翼,也不会因为乱发脾气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