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刁鲲鹏
2018年,刁站接到机构分配的一个新任务,就是帮助桂林的一个工厂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过去一年中他们已经多次前往广西桂林开展了很多前期调查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文章跟大家分享这个项目的工作内容、见闻和思考。
这第一期,就让我们来聊聊南方水体的福寿螺泛滥问题。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又叫苹果螺,因其个大肉多,长得又快,曾经深得广大吃货的青睐。福寿螺壳薄肉多,圆圆胖胖的非常诱人,一个成体福寿螺能顶两三个田螺那么大,用来做酸辣爽口的炒田螺和香飘半条街的螺蛳粉再合适不过了。
△福寿螺个大壳薄,吃货们曾经对它寄予厚望
1980年,一名黄姓阿根廷华侨怀揣崇高的理想,为了造福家乡吃货将一整盒福寿螺卵运回到了老家台湾。第二年,家住祖国大陆的阿根廷华侨也不甘示弱,将福寿螺引回老家中山。两岸人民对这一舶来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各地农科院的养殖培训班遍地开花。到了1984年,福寿螺就作为特色水产在广东全省开始推广养殖。随后,广西、福建、云南,甚至河北、辽宁这些本不适合福寿螺生长的地区都开始开展福寿螺的引种养殖。
△桂林一处静水堤岸边的福寿螺卵,
福寿螺进入中国就是以卵块的形式带进来的。
不可否认的是福寿螺某种程度上确实滋润过国人的舌尖,但是广大劳动人民很快就发现这货的肉质不佳,而且卵硬扎嘴,吃的时候得像吐沙子一样吐卵壳。福寿螺肉煮老了发皮发硬,难以下咽,煮不到位又容易传染寄生虫。2006年,160余名食客在北京一家颇为出名的川菜馆品尝了用福寿螺制作的“凉拌螺肉”之后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此事曾经轰动一时,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北京市政府曾经一度将福寿螺列入禁止食用名单(后来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