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大概率是没有伊朗这个国家了。
不过对于英苏的活动,美国显然是不满意的,最终还是出手了。最初仅是承诺提供经济援助,但是很快就超出了经济范畴。
美军克莱恩斯·里德利将军率领11名军官和一批军事顾问团抵达伊朗,并接管了被英苏两国击溃的伊朗宪兵部队,尽管这有损伊朗的国家尊严,但是在生死面前谁又能顾及得上呢?
在穆罕默德看来,美国的介入显然是可以削弱英苏势力的。
1942年底,5000名美军士兵在没有告知伊朗和英苏的情况下,突然在伊朗港口登陆,并迅速增加到3万人,成立了司令部。美国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打破了英苏瓜分伊朗的企图,也为战后同英苏争夺伊朗利益做了准备。
靠着财大气粗的实力,美国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伊朗军队变成了一支纯美械装备的军队,军官们赴美留学,这成为日后伊朗亲美的基础。
二战结束,按照英苏伊三国签署的条约规定,两国军队应在1946年之前撤离伊朗,然而时间到了,苏联却不愿意撤兵,面对这种情况杜鲁门一封“直率的电文”迫使斯大林认了怂,对于伊朗来说,美国简直是有再造之恩,从此,伊朗成为了美国的铁杆小弟。
即便是1967年巴列维国王同苏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购买大量苏式武器,美、伊关系也没有受太大影响,对伊朗的武器销售从60年代的微不足道,直接到1977年的50亿美元。美国的F-14战斗机、预警机、各类导弹、驱逐舰,除了原子弹,只要是伊朗要美国就卖,因为美国一直把伊朗视为抵御苏联向南扩张的前沿阵地。
不过在年年高涨的武器出口背后是伊朗国内的矛盾丛生,为了伊朗的和平与稳定,美国一直要求巴列维王朝进行改革,为了政权不被推翻,巴列维国王在1963年实行了“白色革命”,按照美国的蓝图对伊朗进行世俗化改革,限制宗教势力,作为改革的幕后推动者,伊朗也给了美国军人治外法权。
伊朗的亲美一直持续到1979年。
伊朗的野心:20世纪70年代,伊朗利用不断高涨的石油在国内将“白色革命”进一步深入,彻底触动了宗教派的利益,自1977年就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1979年2月1日,作为宗教领袖的霍梅尼返回伊朗,尽管霍梅尼高呼“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但伊朗的革命之初,新政权并没有想要是否反美,当然美国也没有想好是否反对伊朗新政权。
然而美国同意巴列维王朝的末代国王前往美国养病引起了伊朗人民的方案,最终一群伊朗民众包围了美国大使馆,扣留了52名美国使馆人员为人质,逼迫美国交出前国王。
这为美伊冷淡甚至敌对的关系定下了基调。
伊朗的新政权是一个有野心的政府,这也注定了美伊不可调和。
伊朗是一个拥有165万平方公里,8000万人口的国家,世界第三大石油储量国。这已经具备成为一个地区大国的硬件条件,毕竟那些欧洲强国也没有这个条件。
在中东,宗教问题是迈不过去的坎。
尽管中东国家都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伊斯兰的江湖中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
为什么会有这两个派别?主要还是因为创立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问题。
穆罕默德死后,由于没留下遗嘱,谁有资格继承大统是个问题。
一派认为要立贤,一派认为应该选择血统。最后演化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
伊朗属于少数派的什叶派,当初被赶出了中东的圣地,自然想要返回故地,将自己的什叶派发扬光大,而历史也的确给了伊朗这样的机会。
中东地区,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原本中东的老大是埃及和伊拉克,但是1978年埃及同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后,埃及也就自动失去了中东老大的资格,而沙特此时还只是个满脑子都是钱的狗大户,能跟伊朗一较高低的只有伊拉克,所以才有了8年的两伊战争。
两伊8年战争,伊拉克彻底被打残了,战争结束欠了中东各国大量的外债,本想着这是一场维护逊尼派的正义之战,钱财自然应该平均摊,结果不识相的科威特坚决要求萨达姆还钱。结果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引爆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原本的石油富国,变得食不果腹。这也让萨达姆对美国心生怨念,毕竟在入侵科威特之前,美国的态度很暧昧,让萨达姆误认为美国默许。
萨达姆手里唯一的武器只剩下了石油,但石油就等于美元,也就代表明明是自己的石油却被美国薅了羊毛,无时无刻不想着“去美元化”。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出世,给了萨达姆另一种选择,结果引发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保住了美国的石油美元霸权,却也给了伊朗浑水摸鱼的机会,毕竟你侵略了我,我自然恨你,纵观周边各国,坚定反美的只有伊朗,这给了伊拉克什叶派崛起的机会。对于伊朗的“什叶革命”输出,美国异常愤怒,明明自己打下的江山,却被伊朗摘了果子。
事实上,美国早就看伊朗不爽了,无不欲除之而后快,这跟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有着密切关系。
美国的大中东战略,伊朗到了危险的边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美国大兵的性命在政客的眼里不值钱,但是每死一个大兵都要发放抚恤金的,这更让他们肉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