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制“蚂蚁上树”的关键在于:粉条要干,肉末才爬得上去。
文|胡晓远
插画|郑莉
年前,四川异常冷,参加毕业十六年的学生聚会。随着火锅的翻滚,暖意渐浓,和当年的班长邓凯中闲聊甚欢。凯中毕业后一直从事餐饮工作,如今担任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他对企业的餐饮出品把关很严,尤其是对传统川菜,常常告诫厨师团队:“千万不能砸了川菜的牌子。”最近他们遇到了一个困惑:“蚂蚁上树”和“烂肉粉条”究竟有无区别?客人总反映:明明点的是“蚂蚁上树”,端上来的怎么成了“烂肉粉条”呢?
困惑的岂止是他们,我对这个问题思考过多次,回家查阅了许多专业书籍及相关资料,都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只好求教于相关专业的贤达仁士,听听他们的意见。先后请教了四川川菜老师傅传统技艺研习会(简称川老会)的老名厨王开发、陈廷龙、陈盛、肖见明、罗远义,自号“江湖饕客”的向东,《四川烹饪》杂志原总编王旭东及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现改名为四川旅游学院)老教授罗松柏。大家都认为“蚂蚁上树”不同于“烂肉粉条”,但对“蚂蚁上树”的做法则众说纷纭。
在制作方法上,有人说,粉条先用沸水泡软,再下锅掺汤,与肉臊同烧;而多人则说,粉条要用温油浸炸,再下锅掺少量汤,与肉臊同炒。
在炒肉臊上,有人说炒一次;有人说要炒两次,第一次炒熟之后起锅,先用刀剁细,再入锅炒一次。
老名厨陈盛认为肉臊炒好后不应再下锅与粉条同炒,而应该在粉条炒好后将肉臊下锅与粉条拌匀即可,老人反复强调他的主张才名符其实。
那么,“蚂蚁上树”之名从何而来?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创制?
为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应查明粉条是什么年代出现的。为此我专门咨询了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李明元教授。他回复我道:利用淀粉加工粉条,在我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
有了粉条,才有“蚂蚁上树”,究竟是谁最先发明制作的此菜呢?
网上有传说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发明了“蚂蚁上树”。这显然经不起推敲,“蚂蚁上树”的烹制离不开豆瓣,这是老名厨的共识,而豆瓣应该是明朝才出现的,因为做豆瓣所用的辣椒是明朝年间才从南美洲引进的。
至于关汉卿是否曾在《窦娥冤》中谈及此事,我专门咨询了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生导师李祥林。他随即查阅了《窦娥冤》的原著。据书中记载,窦娥做给她婆婆吃的是“羊肚儿汤”,而非“蚂蚁上树”。
川老会原会长王开发表示,“蚂蚁上树”来自于民间是被普遍认可的。至于其流行的年代,王旭东先生推测是在民国至解放前,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如何烹制才能真正体现“肉臊贴在粉条上,形似蚂蚁爬在树枝上”的效果呢?综合各位烹饪大师和专家的意见,我和友人2月1日专门驱车前往邓凯中任职的企业,指导厨师长廖健林反复烹制。他做了七、八次后终于有了满意的效果,也终于明白“蚂蚁上树”与“烂肉粉条”的区别所在。
首创“莲白粉条”流行菜的肖见明大师讲过,能炒好“蚂蚁上树”的厨师是很有功底之人。
制作此菜有五个要点:
一是粉条要用植物油浸炸;
二是肉臊要炒两次,要炒干、炒香;
三是掺的水要少,半勺水即可;
四是肉臊一半与粉条同炒,一半待粉条炒好后与之拌匀;
五是豆瓣、姜、蒜米炒香掺汤之后要过滤去渣。
烹制“蚂蚁上树”的关键在于:粉条要干,肉末才爬得上去。
★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烹饪》2019年3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作者往期文章
胡晓远:酢辣椒之梦
胡晓远:浸透着母女情的鱼头汤
胡晓远:在成都品血浆鸭
胡晓远:乡村秋肴——火龙葡萄鱼
胡晓远:亦鲁亦川的神仙鸭子
胡晓远:食鳖正当时
胡晓远:麻辣川菜之炝锅鲤鱼
胡晓远:粗犷而原始的彝族坨坨肉
胡晓远:是软炸扳指还是炸扳指
胡晓远:冷热蒜泥白肉
胡晓远: 芙蓉杂烩
胡晓远:野鸡红——人间有味是清欢
胡晓远:解读夫妻肺片的制作秘诀
胡晓远:宣汉“吊烧粉蒸肉”
胡晓远:罐罐肉
胡晓远:彝族回锅鸡蛋
胡晓远:家常海参的传统做法与现代做法
胡晓远:简单亦有道的清汤浮元
胡晓远:由苦笋反思苦味
胡晓远:寿字腰花在川菜中的妙用
胡晓远:酸菜牛肉丝与干煸牛肉丝之比较
胡晓远:一位老名厨的遗憾
胡晓远:姜汁热窝鸡
胡晓远:甜烧白与咸烧白怎么“烧”
胡晓远:乡村阉猪匠的私房菜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了,很多朋友说不好找到我们的公众号。按下方提示,给我们加颗小星星,就不会错过精彩推送啦,比心
编辑|猫头鹰小姐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专题菜谱
▼▼▼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鸡肉1 | 鸡肉2|鸡汤
小龙虾 | 红烧肉|醋肴|素汤
……
一键下单新刊
▼▼▼
《中国烹饪》
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
创刊于1980年,
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zgprmarketing
投稿邮箱:zgpr1980@163.com
快到碗里来
!
【戳这里,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