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清明节区别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
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
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
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
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
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
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
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
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
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
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不能起火,家家禁止生火,
都吃冷食。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
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
“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
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祭祀祖先
祭祀扫墓是寒食节的主要内容。
寒食节扫墓祭祖
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到了唐代,寒食扫墓
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寒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
致祭、添土、挂纸钱,
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
用柳枝或疙针穿起,
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踏青郊游
寒食节,
正值春天,天朗气清,春和景明,
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
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
在这一天,古人尽享春日风光。
此时的热烈欢快不输清明和上巳。
王维曾作诗咏叹: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食节诗词寒食
唐·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沈佺期说:
寒食这天,家家都禁火藏烟。
自己飘泊在外,不知道哪里的火,
可以温暖自己这颗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