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本的微信读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依次是阅读、书架、发现页(小圈子和有声书)、我。
- 阅读:进入APP的默认页是“阅读”,主要用于帮助用户发现书籍,产品会向用户推荐书籍,同时用户也可在此寻找自己想看的书籍或是发现朋友在读的书籍;
- 书架:用于用户管理自己的书架和书单,同时也提供一个阅读的快速入口;
- 发现页:主要包括小圈子和有声书,比较偏社区化,可以同时链接好友与外界;
- 我:主要包括个人资料、付费会员卡、读书排行榜以及笔记等围绕读书自身相关的内容。
2. “发现页”的改版
在7.0.0版本中,微信读书对发现页做出了全新的改版,如下图所示,发现页由各功能模块(朋友的想法、小圈子、付费会员专享、免费读书、福利场、微信听书相关推荐)转变为由小圈子和有声书两个部分组成的动态内容。
此次改版如此之大,可见微信读书团队对微信读书社区的打造和有声书的发展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之深,其后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规划?接下来笔者将从之前的版本——现在的版本——转变之处及原因分析的思路着手进行分析。
1)小圈子的升级
在上一个版本中,“朋友的想法”位于发现页的第一栏,有一种“朋友圈”即视感,基于微信巨大的用户关系链,这也许是微信读书团队一开始想重点发展的方向,希望能在阅读层面也能够利用好这层绝佳的现成好友关系链。
对于现在的微信读书,我们可以发现——在首页里可以看见朋友推荐、读完或正在读的书籍,在“我”里面可以看见与互关好友比拼的读书排行榜,甚至可以在关注里看见微信好友使用微信读书的情况(前提是向微信读书授权使用你的微信朋友关系)。
微信读书一直在将阅读工具社区化,在阅读中加强与好友的联系。而在过去的版本迭代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5.0.1版本开始,“朋友的想法”和“小圈子”的在发现页的位置就一直没再改变。
在首页可以看见“2位朋友在读”的推荐书籍,但并看不了是谁在读,其实感觉也在很好地平衡与好友之间的亲密度,在设置里面也可以设置替身书架,所以不公开是谁在读这本书,也与这个功能配合得较好。
同样地,我们可以类比微信里面视频号的两种点赞模式、公众号的“几位朋友关注”、公众号文章“几位朋友读过”。 启示:熟人社交隐私尺度、功能之间的联系。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朋友的想法”里面的“朋友”并不是指的微信好友,是我们关注的人。 即我们需要在关注对方(无论是谁,是微信好友或者其他网友)后才能在“朋友的想法”中看见对方的动态,在默认情况下,这个关注的前提还得向对方发送请求(后期可以去设置里面关闭关注请求),等待对方同意后才可成为用户自己的“朋友”。
而此前的小圈子位于第二栏,这里更多是以圈子的目的出发,申请加入圈子时还需要答题,并且需要正确率达标才能进入。这样看来,进入某一圈子是需要经过一层筛选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圈子的质量。但是此前,从笔者自身加入的圈子来说,部分圈子的社区氛围仍较为冷清,不仅圈子内内容更新慢,评论点赞数也是寥寥几个。
由局部到整体来看,“小圈子”、“朋友的想法”这两个模块都是内容的聚集之地,只是后者是基于“好友”的关系链进行展示,前者是基于圈子主题而进行展示。
最新版本将小圈子直接代替发现页,用户点击小圈子可以直接看见APP分发的动态内容。并且,“朋友的想法”被更名为“关注”,这里也与我们刚才所分析的“朋友的想法”里的“朋友”相印证,其实关注才更贴切,单方面的关注也并非适合称作“朋友”。
对于具体的圈子分类,这里采用一一罗列显示,并和推荐、关注并列,位于小圈子导航之下。之前的圈子分类更为详细,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无需再设置答题机制。同时,这里进行了部分圈子的合并(笔者之前加入的“产品经理”圈子就被纳入了“互联网”圈子)。下图便是底部第三个Tab的默认页面“小圈子”:
张小龙曾说:“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而小圈子的做法就是给用户进行一个简单归类,用户自己可去到不同的圈层进行阅读方面的讨论,这种分组似乎给人一种归属感,而典型的社区产品有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即刻等。
这次的改版也是微信读书向社交进一步迈步,小圈子的地位提升,作为动态内容的入口。实际上就是对之前的发现页的布局进行重构,小圈子里面可以包含所有的内容——平台推荐的(推荐)、用户主动关注的(关注)、各个圈子的内容。
总的来说,产品的社区化属性进一步加强,这次的更新减少了用户到达动态内容的触达路径,把内容直接送到用户眼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用户进行浏览、发布内容等行为。微信读书始终在“阅读 社交”上做出努力。
2)有声书的发展
微信读书上线于2015年,应用内的听书功能上线于2018年,在听书功能上线的1年后,微信读书在其用户量已破亿级的情况下,正式发布微信听书。回顾2018年,当时有声书的市场规模及用户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