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回忆之所以会成为克丽丝多年来的心魔,其实还是源自她父亲惨死的经历。
虽然从时间上来说,事情已经过去,但实际上它像电影一样,一直在藏识中放映,等到触及相似的情境,就会刺激我们的注意力,从现实转移到痛苦的潜识中去。
不管是克丽丝,还是比尔,都是被童年阴影支配的受害者,只不过前者选择了正途,后者迷失了自我。
池宇峰在《人的全景》里提出了“全因模型”的理念,该模型由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比较器和平衡补偿机制组成,这五个模块互相影响,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平衡态的稳定。
在这部电影中,童年的不幸滋生了克丽丝的恐惧和悲痛,使她偏离了平衡状态,为了恢复平衡,她便产生了弥补内心罪恶感的需求和动机,这就是转变的源头。
她因为自责没能保护好父亲,但父亲已然去世,无法让她弥补亏欠,所以她把这种同情心转移到那些羔羊和其他人身上,通过拯救别人来得到自救,这就是平衡补偿机制。
而她父亲生前惩奸除恶的经历和榜样作用,让她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弘扬正义,这就是经验价值清单。
总之,所有的行为都源于克丽丝内心的不平衡,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
在影片的最后,克丽丝只身闯入险境,抓获罪犯比尔,救出受害者凯瑟琳,获得所有人的肯定。
她是成功的,找到了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达到了和过去的和解,让自己重又恢复了平衡的状态。
所以,影片取名《沉默的羔羊》,其实也是在暗示,羔羊的尖叫声最终趋于平静,克丽丝的梦魇最终被克服。
其实,对于自我的探索、寻找和救赎,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的难题,也因此这一类的影视作品总是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沉默的羔羊》放映后不久,另一部救赎因童年阴影而缺失的自我的电影上映,豆瓣评分高达9.1分。
它就是《完美的世界》。
布奇从小生活在家暴中,没有体会过父爱。
所以当他遇到同样没有父亲的菲利普时,一种共情自然而然产生。
他把自己缺失的爱都弥补在孩子身上,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平衡态的补偿呢?明明是不完美的人生,却为了保护另一个灵魂不再受损,他做着过去完全不同的事。
一行禅师说过:“当我们明白痛苦,就不会再抱怨;当我们接受痛苦,就会具有慈悲心。”
克丽丝也好,布奇也罢,他们都找到了内心真正的恐惧之源,直面它,接受它,并作出改变去克服它。
人生而在世,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幸与不幸,有些伤害可能会跟随一生,有些痛可能需要一辈子去治疗,但不管如何,生活总是要自己去过的。
乐与悲,其实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选择。直面恐惧之源,学会与自己和解,做出转变,毕竟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