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兵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新闻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闻学科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加快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全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咨询,用新的理论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加快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确保新闻传播学科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不负时代重托。
吴晓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两大工程”二期专家兼指导组组长
在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基本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极大地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而且不断地展现出它正在积极生成的全新内涵。从社会—历史的现实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从发展的方向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当代世界来说具有非凡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它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还在于它积极地开启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域。
就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说,作为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就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学习和把握哲学史中的优秀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唯物史观的引领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组稿:校融媒体中心
制图:贾颖月
封面摄影:任昊杰
责编:章佩林
编辑: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