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90年代的“东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这里的生意一落千丈,90年代末就已经消失不见。当年大窑沟附近繁华兴旺,摩肩接踵的青岛人民市场的盛况,现在只能在“市场一路””市场三路”这些路名里依稀回忆了。
市场三路的“市场”早已无影无踪。附近其它的商业区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著名的团岛早市。
如果去这里实地踩点的话,不难发现,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白发苍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妈拖着小车买菜买粮,和商贩讨价还价,好不容易见到几个年轻人,去问问可能大部分是摊主或者是送货员。“西镇养老院”的视觉冲击力那是相当的明显。
说得戏谑一些,经过团岛早市附近的一些公交车,譬如说21路、25路、215路、尤其是220路,几乎每一个人上车的时候的画风都是这样的:
不要觉得夸张,实地拍摄就是下图这个样子:
放眼一看,一片银发,如此老气横秋之下,西镇、团岛一带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而且这种情况在青岛市不光出现在团岛,市北大庙山附近、四方长途站附近、海云庵市场附近、沧口公园附近……很多社区都是这个样子的。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如果出现了老龄化现象,就意味着年轻人“用脚投票”离开了这个地方。换言之,意味着出现了人口流失。越严重的老龄化,就意味着越严重的人口流失。
这就是很多青岛老市民觉得“周围的人越来越少”、"街上一到天黑都没什么人"、"我的许多朋友都离开青岛了"、"偌大一个青岛怎么连个夜生活都没有"的感受是一致的。
人都走了,就剩下些到了晚上连电灯都舍不得开的大爷大妈,那还夜生活个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