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炼油、乙烯时代到煤化工时代再到大炼化时代的来临, 中国国内聚烯烃产能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聚乙烯、聚丙烯生产大国,但回顾两聚烯烃产能变化历程,阶段性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且经历前两轮的扩能后,聚丙烯率先实现了国内自给率的大幅提升,但聚乙烯依然保持较高的进口依存度。本文通过近年来聚烯烃国内外产能变化及聚烯烃消费结构变化来分析聚乙烯和聚丙烯扩能路上的差异化。
聚乙烯VS聚丙烯产能变化
进入2000年以来,得益于齐鲁石化(600002)、抚顺石化、兰州石化、大庆石化、独山子石化等乙烯项目扩能,尤其2005年上海赛科、中海油壳牌、扬巴、上海金菲等合资企业的进入,PE行业率先进入产能快速增长期,其中2000-2009年平均增长率13.5%。聚丙烯在2000-2009年产能增长相对偏缓,平均增长率11.4%。进入2010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艺、原料路径的拓宽,国内聚烯烃继续保持高增长,但从增速上来看,聚丙烯明显高于聚乙烯(主因聚丙烯原料易得,路径更加多元化),且因聚丙烯产能快速增长,2012年起,其总产能已超越聚乙烯。截止2019年,国内聚丙烯产能2446万吨,聚乙烯1906万吨,可以说在2010-2019年是聚烯烃,更是聚丙烯高速发展的10年。
聚乙烯VS聚丙烯产量及自给率变化
随着聚烯烃产能的高速扩展,产量亦保持同步较快增长。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聚丙烯率先实现了自给率的大幅提升,截止2019年,国内聚丙烯自给率已达到86.31%,目前聚丙烯从海外进口的多为中高端产品及专用产品。反观聚乙烯,我们发现,虽然产量持续增长,但自给率却未明显增长,近两年甚至略有下降。
同处快速扩能当中,为什么聚丙烯能率先实现国内自给,而聚乙烯未能摆脱高进口依存度的命运?这是值得行业思考的问题。
聚乙烯VS聚丙烯全球产能扩展进程
从聚丙烯近20年的全球产能产能扩能来看,北美、欧洲几乎无新增产能,且受经济不景气和产能过剩的困扰,在2010年前后,北美和欧洲的生产商关闭了部分陈旧的聚丙烯装置。中东虽参与2010年前后的扩能,但近年来新增产能亦较少。印巴、东南亚虽有扩能,但主要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主。从整个扩能趋势来看,东北亚为近年来聚丙烯扩能的主要力量,而中国产能占东北亚70%,为主力中的主力。所以从全球产能扩展的角度来讲,近年来聚丙烯主要扩能力量在中国,海外扩能相对较少,对中国市场冲击有限,所以这也是中国聚丙烯自给率能够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
而从近年来聚乙烯全球产能扩展来看,中东、东北、北美产能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中东从2013年显著增量,北美从2017年开始显著增量。目前北美、东北亚、北美均保持较大的产能体量。因聚乙烯全球重点大区均处在扩能高增长周期内,所以聚乙烯相较于聚丙烯受海外市场货源影响其实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其保持高进口依存度的原因之一。
聚乙烯VS聚丙烯消费结构
从消费结构来看,应该说近年来聚丙烯在消费结构的调整与拓宽上明显优于聚乙烯。数据显示,近年来聚丙烯对拉丝、BOPP膜等消费增速放缓,但在均聚注塑、共聚注塑、CPP、透明料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消费潜力,尤其在注塑领域(均聚、共聚)消费体量大幅增长。也正是因为消费端良好的结构拓宽和体量增长,给予上游生产企业在产品结构拓宽上更大的信心,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新投企业在装置稳定后转产其他品种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尤其在市场盘子大、增长势头良好的低熔共聚领域,产能增长迅速。受益于新晋企业的量产,聚丙烯在结构上亦逐步表现出自给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中石化为代表的石化企业凭借原有的技术优势,在透明、中高熔共聚注塑亦实现了较好的拓展。可以说,聚丙烯下游新领域消费的不断拓宽及体量增长充分吸引着上游企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这也是聚丙烯能够较早实现自给率提升的原因。
再看聚乙烯,近年来整体消费体量保持保持高增长,但消费结构调整上弱于聚丙烯。目前来看,薄膜作为传统的加工行业,依然保持消费主力,占到聚乙烯消费的51%;虽然管材和电线电缆、中空包装领域推动着聚乙烯消费结构调整,但消费体量不大,且节奏偏缓。事实上,消费及消费结构的现状一定程度上亦会抑制上游石化企业结构调整信心和力度。据卓创对部分企业的调研,虽然研发是一方面,但新的消费领域增长慢,盘子小亦暂时制约了新晋企业进入的积极性。所以从这一角度讲,国内聚乙烯在产品自给、尤其是结构性自给率提升上依然有局限性。
进入2019年,大炼化时代来临,聚烯烃进入新一轮的快速扩能周期中,未来五年产能仍将再上新台阶。展望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体量仍将继续扩大,消费热点亦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且随着国内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聚烯烃行业消费增长潜力及结构调整潜力突出。相信在此过程中,国内聚烯烃上游产能扩展及下游消费增长将互为助推力量,推进产业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