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为了彰显对高僧以及佛法的尊重,汉明帝遣人修建了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古刹——白马寺。自此以后,“寺”不仅仅指官署,也指传统的佛教建筑。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寺”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丰富,寺里常举行专家讲座,欢迎社会各阶层的人前来学习。
何为“庙”庙字,偏旁为广字头,说明其与建筑有关。《说文解字》中曾记载:“庙,尊先祖皃也”。很显然,“庙”指的是古人祭祀与供奉祖先的场所。“庙”字最早的版本是西周金文版,它始终与中国人所信奉的宗庙社稷以及祖先崇拜紧密相连。
此外,“庙”还指已逝祖先的居住所。根据西汉经学家郑玄笺释的内容“庙之言貌也”来看,“庙”还通“貌”,说明只要后世子孙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祭祀祖先,便能庙宇中见到先祖的样貌。《礼记》中曾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由此可见,庙是有等级之分的,不同阶级的人所拥有的庙的规模也大相径庭。君王可享有七座庙,而诸侯可修建五座庙。至于平民百姓,是不配拥有宗庙的。其中,帝王用来供奉先祖的祭祀场所称为“太庙”,天子驾崩后入太庙,会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庙号,高祖、太宗、高宗等都是常见的庙号。
汉代以后,“庙”的作用开始延伸,平民百姓也能进庙参拜。并且,除了祭祀祖先外,人们还可以在庙中供奉与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神话传说中的鬼神等,常见的有孔子庙、关公庙、土地庙等。
不过,此时的庙并不是佛教建筑,唯一与佛教传播所相关的是二者皆有祭祀的功能。直到佛教传入中国并兴盛后,庙才被赋予了宗教的内涵,以至于民间的许多佛教寺院也被称为“庙”。不过,严格意义上来看,“庙”与佛教并无任何关系,不可被当作传播佛教文化的寺院。
现如今,人们习惯性地将“寺庙”二字连在一起表达,其实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具体内涵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单独研究“寺”与“庙”,便会发现两者的起源都与佛教无关。
“寺”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官署,而“庙”是上层阶级祭祀先祖的场所。直到佛教传入是国,“寺”与“庙”才被或多或少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不过,相比于“庙”,“寺”与佛教的联系更加紧密。
为着汉明帝修建白马寺的缘故,国内的“寺”成了高僧聚集传佛法的场所。然而“庙”从始至终指的都是古代先贤、传说鬼神的祭祀处,只是被人误传为佛教建筑。综上,“寺”与“庙”的起源与内涵有着较大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二者之所以被融合在一起,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战乱频发,动荡不安,数以万计的百姓在战乱中死去,为了获取在磨难中继续生活的信仰,民间百姓广泛信奉佛教,相信今生来世之说,渴望得到救赎。
后来,朝廷大力支持与推崇佛教,使其成为我国普及率极高的宗教,因此,“寺庙”就成了宗教文化的代名词。总之,寺庙文化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责任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将其传承下去,切勿傻傻分不清,更不能拜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