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李白对黄鹤楼的念想和留恋更为持久。
他留下了多首关于黄鹤楼的诗歌。
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他写道: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面对崔颢的绝唱,李白后来还是写下一首《望黄鹤楼》盛赞这座江南名楼的壮丽姿容: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漂泊安陆一带的日子里,命运多舛的诗仙多次在黄鹤楼下送别亲朋好友,《江夏送友人》记录了其重情重义的心怀: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一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则更是挟风雨的神来之笔,“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如此飞天揽月一般的句子,如何不令人不忍释卷?
黄鹤楼,俨然就是李白理想国里的乾坤,其间有情义、有梦想、有江湖、有山河。
诗言志,歌咏言。
自然,向来喜欢性情写作的孟浩然也不会忽略黄鹤楼。
他的五言律诗《江上别流人》写得极富感情: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这首诗应当写于孟浩然三下越剡期间,至于他所邂逅的“流人”是谁,所犯何事,已不得而知。
黄鹤楼下,谪居者不得不凄凉地踏上流放岭南的船只,命运扑朔迷离,两个“分”字,将造化弄人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番遭遇,更坚定了孟浩然修道归隐襄阳鹿门山的心志,也成就了“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十二首》)之峰峦。
几乎与李白生卒年一致的王维,尽管遭遇安史之乱的变故,却始终保持着诗画一体的追求。
他用工笔的功力写出了《黄鹤楼送康太守》: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在王摩诘遗存的400余首诗歌中,这首黄鹤楼送别诗不算出众,也不太为人所知,但它为后世描摹了一幅盛唐时期的楼阁江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