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陳)
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陳”字借为国名,于是“陈列”之义的“陳”渐渐不为人知。
(陳国)
这时,“陳”的字形也渐渐变成【阜 重】,即在“東”下面又讹化出了“土”部。
人们为了表示“陳”的陈列之义,于是又在“陳”的右边加了“攴”,构成了较为繁化的“敶”字,专门表示“陳列”。这是“敶”字形出现最早的记录。
(敶字的字形演变)
部分金文记录中,又有借“敶”为国名的。比如《陈侯簋》上的铭文:“敶侯乍(作)嘉姬宝,既其迈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实际上,这属于对后起字的借用造成了两字并行。但是现行资料中,常常认为“陳国”的“陳”最原始的写法是“敶”,这是不对的,因为“敶”是“陳”的后起字,正是因为人们用“陳”来表示国名,才重新又造了“敶”字来表示“陳”的本义“陳列”。
(《陈侯簋》铭文中的敶字)
大约是在同时,人们为了表示“军陳”这个意义,“陳”字繁化为【阜 双車 土】或【阜 双車】,因为在人们的认知下,“军陳”是跟一辆辆“战車”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