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B-21轰炸机CG未必就是最终实际状态
具体来说,B-21的尺寸、航程、载弹量比起B-2A将明显降低,以控制建造和使用成本,理想状态下B-21的平均建造价格应该在6亿美元左右。届时美国空军将采购100架(与80年代B-1B的建造数量相同),取代仅剩20架的B-2A和剩余B-1B,最终与擅长常规作战的B-52H,一起构成美国空军轰炸机队伍的核心。当然,鉴于美国军事工业的现状,这种理想状态恐怕并不会那么顺利实现,但B-1B未来全部退役是不可避免的,B-2A倒是有可能由于B-21采购数量出现变故而延期服役。而B-21和B-52H搭配合作的模式,则可以明确是新时代战场上的新模式。
▲B-52H还将继续作为常规轰炸主力服役
相比于美国空军在隐身轰炸机领域“吃得太饱”的状态,中国空军在这一领域严重缺乏积累。多年来矢志不移的改进轰-6,虽然打造了一支规模不俗的轰炸机队伍,但无论是体型限制,还是历史韵味,都使得外界对此议论纷纷,以至于轰-20究竟是否存在在今天都存在争议。再加上大型隐身无人机的性能和规模愈发出色,在空军作战体系中的位置也越来越关键,隐身轰炸机是否还值得花大力气发展,也是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不过就目前来说,轰-20虽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出于构建“三位一体”核反击体系,和打击第二岛链的现实需求,国产战略轰炸机仍然被认为是空军未来战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量是轰-6的重要特质
而就国内海空军仍然保证200多架轰-6在役的现状来看,未来轰-20服役后的规模其实将很可观。毕竟目前装备的上百架轰-6H、轰-6G、轰-6M等没有升级发动机的型号,预计将被轰-20直接取代,只有新一代轰-6K、轰-6J、轰-6N才具备与轰-20并肩作战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保证轰炸机整体装备规模、战术火力投送密度等需求,轰-20的装备规模在60到80架,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数字。这既能在技术上突破量产规模的数量制约,同时又将采购、维护成本保证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超过军队的承受极限,最终满足外界对新时代轰炸机的期待。
▲轰-20则更加强调单机性能
在苏联解体之后的90年代,大量原本属于苏联军队的先进装备成为对外出口的展品,其中“瓦良格”号航母的精彩重生过程一直让外界津津乐道。相比之下,图-22M3“逆火”和图-160轰炸机,原本也有机会进入中国,但最终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这种遗憾一度让人非常惋惜,但就目前不同规格非隐身轰炸机的战场生存力,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的现实情况,这种遗憾其实已经微乎其微。而鉴于俄罗斯在隐身轰炸机领域几乎没有进步,未来轰-20和B-21其实将真正成为新时代舞台上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