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读书会上,我分享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我对两位作者的名字也很陌生,写到这里就顺手百度了一下,前者是美国的学者、教育家、编辑,后者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离任后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两人合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的首版是在1940年出版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曾居北大图书馆的年度阅读排行榜首位。
自己作为一个仅有几年阅读经验的“读书人”也忍不住要拜读一下,希望能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一下自己的读书效率。准备把这本书带到读书会上之前,我也小小犹豫了一下,书友们都是老“读书人”了,每个人都养成了自己固有的阅读习惯,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对大家有没有帮助。分享完之后觉得效果还不错,至少获得了一些共鸣,所以打算记录下来,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帮助到一些阅读刚起步的朋友们。
这本书有点儿厚,四百多页,读的时候总体感觉有些繁冗。从书名来看,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或许翻开这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是急于找到答案的,到底该如何阅读一本书呢?而这本书没有直接了当回答这个问题,就像一位学识渊博、人生经历丰富的老者一样,很有耐心地东拉西扯(不含贬义,此处为中性词)、娓娓道来,也许怕读者听不懂或理解不透彻。比如讲主题阅读,书里面举了个例子——“爱”这个主题,作者一定要先深度剖析一下“爱”,什么是爱,人类为什么有爱,爱有多少种类型等等,才开始讲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我也开始东拉西扯了,写了那么多还没有进入正题。赶紧来说说书里的“干货”,我就不按照目录的顺序介绍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整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阅读的普遍方法;第二部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一部分是我们要重点介绍的,虽说把它叫做普遍方法,但主要针对的是论说性的书。阅读的目的有很多,比如书里提到的获得资讯(或是提升认知能力)、求得理解(也就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人阅读是为了休闲娱乐,每个人阅读的目的都不相同,但后几项都不作为本书讨论的重点,因为本书是教大家如何更有效地阅读,怎样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作者在介绍阅读方法之前,还讲了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动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分为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两种类型,只有主动阅读,发自内心地去读一本书,才能激发出自己内在的理解力,才能跟书进行更好地交流,这也是提醒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要有一个态度上的准备。作者认为阅读也是一门艺术,并且给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头脑动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作者认为阅读是一项老师缺席的、自我发现型的活动,所以学习如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更高的层次包含前面比较低的层次。
一、基础阅读
这是最低级的阅读层次,小学生就可以做得到。只要认字、能读懂一句话,就能完成基础阅读。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读一般的中文读物,很容易完成这个层次的阅读。但是我刚刚说了,是读一般的中文读物,那么二般的呢?比如一些专业书籍,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化学元素、数学符合、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学的概念等等,就要首先弄清楚这些专业术语都是什么意思,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畅通无阻,当然也可以边读边百度。另外,阅读外文书,单词和语法的积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以基础阅读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要有足够的积累。
二、检视阅读
作者定义的检视阅读就是略读,也可以是一个挑选书的阶段,快速判断这本书要不要读,要精读还是略读。读者可以通过书腰的简介,书封面的推荐词,书里面的目录、序言、导论等,这些内容来快速判断书的大概内容,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阅读需求。再来决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觉得这本书只适合略读,那么就可以停留在检视阅读这个层次上了。这个层次的阅读就包含了第一个层次的基础阅读。
昨天在读书会上,谈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问大家是否会读目录、序言、导论这些部分的内容。有几位朋友回答不会读,直接从正篇开始读;有一位朋友说,以前不会读,自从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就开始读了,那位朋友也是读过这本书的,并且写过一篇1500字的读书笔记。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顿时让我找到了分享这本书的意义, 如果忽略了序言、导论这些重要的部分,直接进入正篇,就像在茫茫的沙漠中慢慢地寻觅书的核心思想,也许会陷入迷茫,不知道书在讲什么事情,也许要读完大半才能对书有个基本的认识。
首先,一般来说书名就是书的核心思想,告诉读者本书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其次,目录就是一本书的总体结构,就像一座房子的框架一样,让读者能够快速清晰地看到房子总体布局。再次,序言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创作背景、对书的评价之类的信息。序言有作者自序,也有请别人写的序言。有的书序言反而是整本书的亮点,有些急于求成的作者写的书内容平平,但能找到业界权威人士帮忙写一篇序言,所以这篇序言往往会成为整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果书的本身就很有价值,那么能被邀请到写序言的人,学术水平一定跟作者旗鼓相当或是高于作者,费孝通先生有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书《生育制度》,里面有篇潘光旦先生写的序言《派与汇》就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导论往往包含了书的重点内容,也可以当做了解该怎么去读这本书的导航。
三、分析阅读
经过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一本书就挑好了,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或是觉得对自己有价值,就可以进行精读了,也就是进入了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许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建议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与书对话。阅读往往被认为是单向传播活动,因为觉得作者不会对我们的想法及时反馈,不会产生交流。其实不然,很多好的作者都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的,在读者读完一个部分,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自然会引出下一个问题,让读者的头脑中产生疑问,接着解答疑问,所以阅读也是能体验到一种交流感的。另外,读到一种思想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到其他书中相关的论述,或是与之相反的观点,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作者的阐述,这也是与书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精读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辅助阅读,也就是查阅周边,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思想的发展过程、创作的时代背景、其他作品对书的评价等等。例如,我在读弗兰茨·卡夫卡的《城堡》的时候,起初只知道这是卡夫卡未完成的一本书,所以在读到书中一些冗余的对话,不合逻辑的情节时,就猜想这可能是由于作者还没有来得及打磨的缘故,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卡夫卡的性格特点、写作习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更容易理解《城堡》那种没有逻辑的逻辑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建议一定要先读完书,再去看关于书的解读和评价的文章或图书,否则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甚至有可能会被误导。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而言,我没有读过《资本论》,就去读大卫·哈维写的《马克思与<资本论>》;没有读过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就读了《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评论指针》,虽然没有担心过被误导,因为我所选的书也都是比较经典的,但是常常对书里的内容觉得不知所云,不能跟作者产生共鸣或引发更多的思考,所以收效甚微。
当了解了整本书的全貌后,就可以对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书,辩证地看待书中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才算是真正“吃透”了一本书。但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强调一定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妄加评论。
四、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同一主题阅读不同的读物,也可以概括为略读 精读的方式。也就是要用到前面提到的三个阅读层次,从基础阅读到检视阅读,再到分析阅读。这里所说的精读不一定是指对整本书的精读,也可能是局部精读。所以在主题阅读阶段,检视阅读就相当重要了,要判断哪些读物值得读、哪些读物可以直接舍弃,哪些需要精读、哪些可以略读、哪个部分需要精读、哪个部分可以略读。
我们以写论文之前的文献阅读为例,来谈谈主题阅读。当确定一个写作主题后,首先要在海量的文献中进行挑选,快速判断出哪些文献是自己需要的,而很多文献的篇幅都很长,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读。所以我们只需要仔细阅读摘要、开头、结尾,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缩影,文章的开头往往提出问题,略读中间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再精读结尾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或是结尾的讨论中提到的研究局限性,从而发现研究空白,找到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就差不多了。当然这是针对社会科学的文献而言的,其他科目的文献阅读可能略有不同。另外主题阅读,可以有多种主题,例如,以作者为主题、以时间为主题、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等等。
以上就是本书的上篇,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本书的下篇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例如,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故事、戏剧、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
阅读实用型书籍跟我们上篇中介绍的阅读方法差不多,要多去理解作者所说的,努力去和作者产生共鸣,找到思维的共同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思,并把作者建议的方法付诸实践。
读想象文学就与读实用型书籍恰恰相反了,不需要过多地去找跟作者的共同点,可以尽量多地留给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间。尤其阅读诗歌、散文的时候,更要注重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读故事、戏剧类的作品,最好一口气读完,即使有些长篇小说一天读不完,也要尽量缩短时间,如果时隔太久,可能会忘掉一些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读剧本更需要读者有补充信息的能力,因为大部分剧本都只有对话,并不是写给读者看的,需要由服装、化妆来塑造演员形象,再配合道具、灯光等一些舞台原素,由演员的表演来呈现给大家,所以剧本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读历史书的时候建议多角度阅读,在这里主题阅读就派上用场了。关于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可以多选择一些读物,也可以多读一些人物传记。例如,想了解西南联大这段历史,除了读《西南联大》这本书外,还可以阅读梅贻琦校长的自传《大学与大师》、蒋梦麟先生写的《西潮》等作品。
哲学类的书大概有对话、论文、散文、辩论、系统化(数学组织形式)、格言等五种形式,阅读哲学作品最关键的是要找出中心思想。据我的个人阅读经验,很多哲学类的书比较难读,像一幅抽象派的画作,所以要多查阅资料,反复阅读,希望可以出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奇迹,这也是提升理解能力的绝佳机会。当然,像《存在与哲学》这种号称西方哲学里面最难读的书,里面还有一些海德格尔自创的词语,阅读的难度可想而知,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还是建议先放一下。
读社会科学的书,跟读历史书差不多,也是建议进行主题阅读,社会科学的书又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的书。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还是先从基础理论读起比较好,因为这些基础理论就像工具一样,只要先掌握好这些工具,再去读一些用这些理论进行研究的书,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有自己的判断,形成独立的思考。另外,读社会科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论的实用性,每一条理论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所以没有哪一条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于不能进行证伪的理论,大家也一定要警惕。我们阅读社会科学的时候也要尽量摒弃自己的主观判断,多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摒弃文化中心主义,抱持文化相对主义;少价值判断,多事实判断。
以上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了,还有我自己的一些读书经验和个人观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本书的附录里面也推荐了很多不错的书目。希望大家都能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