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书《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这句话既寓意着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也传达出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岳阳楼记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断齑画粥,安于贫乐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命并不好,两岁时父亲范墉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一直以朱说这个名字行世,对自己的身世毫不了解。
继子的身份,让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毫无快乐可言。但生活的困顿却抵挡不住他对知识的渴望,在母亲的教导下,如饥似渴地学着各种知识,《宋史》称他“少有志操”。
某次,他劝朱家兄弟不要挥霍浪费,结果人家怼他:我自用朱家钱,与你何干?
范仲淹一脸惊愕,这才了解到自己本姓范,籍贯苏州。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知晓自己凄凉身世的范仲淹,感伤过后擦干眼泪,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投师当时的大学者、教育家戚同文门下,日以继夜地奋发图强,即便是冬季,他也会以冷水洗面进行刺激,以保持头脑清醒。
期间生活清苦,却不改其乐。因食物供给不足, 为维持生计,他每天都会熬一锅粥,搁一晚上,待粥凝固成块后,拿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充作主食。佐菜吗,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算完事。将粥块加热一下,就着咸菜送入口中,就是一顿美餐。后世传为佳话的“划粥断齑”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此事有多种说法,这里从《宋史》所载)
划粥断齑,图片来自网络
当地官员听说了他的事迹,特地派人给他送吃送喝,以示鼓励。范仲淹一概谢绝,表示一但品尝了美味,以后对着白粥腌菜就难以下咽了。
宋太祖赵匡胤对科举制度的革新,打破了阶层限制,为寒门弟子打开了上升通道。范仲淹恰好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光,是自己的刻苦有了获得回报的途径。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荣登金榜,由寒门子弟一跃而成进士,得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就此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其母朱氏则早在任官之初就被接到身边进行奉养。
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经过调查发现当地的海塘年久失修,经常危及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本不是他职责范围所应管的事,可他却秉承一颗公心,主动上书请求重修海塘。朝廷为此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海塘重修工程。其后,这条海塘被称为范公堤。
范仲淹与岳阳楼,图片来自网络
天圣五年(1027年),因母丧丁忧于应天府,南京留守、知应天府晏殊,请他出山执掌应天书院。在位期间,他以身作则、勤勉督学,使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夯实了其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或石鼓书院)并称四大书院的地基。
即便此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底层官员,当下还是个丁忧在家的在野人士,却从未熄灭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辉理想,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才能让国家强盛。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先忧后乐思想的锋芒初现。
同年,经由宰相王曾及晏殊的举荐下,被征召入京,出任秘阁校理这一专司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的官职。官位虽然不大,不过至少是升为了京官,能有机会面圣了,一个刚正不阿的孤臣形象就此诞生。
天圣七年(1029年),不顾有恩于他的晏殊的劝阻与反对,一意上书要求秉政的皇太后刘娥归政于已然成年的宋仁宗。当唐吉歌德是要付出代价滴,结果自然是毫无意外地被扫地出门,调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
明道二年(1033年),刚调回京出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先是强迫宋仁宗遣使视察、安抚灾民。当年冬与郭皇后有隙的宰相吕夷简,借郭皇后误伤仁宗一事,发起废后。认定此事大为不妥的他当庭与吕夷简对喷,将对方驳得无言以对。公然顶撞宰相,自然没有好果子吃,回京不足半年的范仲淹又被外放为知睦州。
景祐三年(1036年),上年再次因功回转京城的他,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人惟私,再次对宰相开火。他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不过此时范仲淹的同情者已然众多。于是乎双方围绕用人问题,攻讦不断。在宋仁宗的干预下,最终以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出京,吕夷简罢相,朝廷下诏禁止朋党而告终。
不足十年间,三次大起大落,看得旁人心惊胆战。为此身为好友的梅尧臣作《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