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15:25:27

范仲淹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他却从不怯懦,亦不后悔。回作同名的《灵乌赋》,斩钉截铁地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尽显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

临危受命,震慑西夏

宝元元年(1038年),夏国王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正式与北宋决裂,为逼迫北宋给予西夏平等地位,屡屡犯边。

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亲率大军攻宋,在三川口一举击溃宋军主力,随即迫近西北军事重镇延州(今陕西延安)。

边事吃紧朝廷再次想起了范仲淹,将召他回京,晋升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三川口之战后,延州外围堡寨多被西夏夺取,夏军旦夕之间就可直插到延州城下,严重威胁到大宋西北地区的战略安全。刚上任的范仲淹迎难而上,主动请知延州,获朝廷批准,出任边防主帅

到任后,他一改军队旧制,将手下的一万八千兵马,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施行分部训练,并以敌之寡众灵活出兵,令其轮流御敌。并培养和重用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将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宋时期文尊武卑,文臣大率都看不起赳赳武夫,动辄打骂、降罪,范仲淹却不在此列,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就对他很是器重,亲自授之以《左氏春秋》,告诫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受此器重,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终成一代名将,并成为北宋以武将任枢密使的第一人。

针对外围被西夏控制的现实,他多次顶住朝廷的压力,根据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采用“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配以训练有素的延州西军,以小踏步前进的方式,将战线推回到横山一线,使延州转危为安

《三朝名臣录》引《名臣传》云:“仲淹领延安,养兵畜锐,夏人闻之,相戒曰:‘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注:前任延州知州范雍,对三川口之战负有领导责任)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意思(5)

范仲淹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好水川之战前,他认为战机还不成熟,坚决反对夏竦出兵伐夏之议,然而夏竦一意孤行,致使宋军损兵折将再输一城。夏竦贬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也受牵连,降为耀州知州。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夏主李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双方会战于定川寨,宋军第三次大败。获胜之后,李元昊继续挥师南下,兵锋直指关中,陕西大震。关键时刻,时任庆州知州的范仲淹领军,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夏军问讯撤出边塞。

战后,宋仁宗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他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旋即升任陕西路安抚使。“龙图老子”的声名在外,宋夏交界地带的各部羌人闻讯纷纷前来归附,西军名声大振。

《宋史·范仲淹传》称:“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也即范仲淹到任后,直至庆历和议,李元昊向北宋称臣,西夏军队都不敢再轻易入犯。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范仲淹足能当之。

迎难而上,主持革新

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采用增设官位、增加办事环节等方法,以图让百官的权力相互制衡,军事上改唐代府兵制为招募制,用以安置流民等社会不安定人员。如此一来国家的人力成本和行政成本大幅度抬升,冗官、冗兵、冗费这困扰有宋一朝三百年的“三冗”问题就此诞生,由此又导致积贫、积弱这“两积”。 “三冗两积”引起对外用兵特别是对西夏用兵屡战屡败,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三冗两积”。

宋仁宗赵祯赵官家,这位北宋第四任皇帝心地善良,性子也好,可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位好好先生,搞清楚导致国家积弱根源后,他打定主意要对“三冗两积”发起攻势。

宋仁宗想改变现状,但他是皇帝,应当垂拱而治,以展现官家应有的谦谦风度,同时也需要找好合适的替罪羊,以便必要时候丢车保帅。总之在改革一事上,他是不可能赤膊上阵,亲自冲锋陷阵的。

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告一段落,国内迎来难得的和平时期,觉得改革正当其时的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命其为参知政事(相当于主持工作的常务副相),授予他“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剳,使疏于前”等恩遇。

当是时,朝中各种势力错根盘节,宋仁宗又是典型的耳根子软。所以范仲淹对改革的前景并不看好,直言:“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但架不住皇帝有个赐专座,又是给予笔墨伺候的超高礼遇,加上他也看不惯那帮暮气沉沉的老油条子,感动之下毅然决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架势,勇挑重担。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十件大事,除了改革军制争议太大,其他的都被采纳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意思(6)

范仲淹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整顿吏治,限制冗官以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核心。为此在任免官员时,范仲淹但凡发现有不称职的,绝不姑息的将其一笔勾去。

同为革新派成员的富弼见此不无担忧地说:“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的回答很简练、很直白,也很不留情面:“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路为宋代的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如此做法,自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噬,从一开始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随着改革的推进阻力越来越大,当年范仲淹毫不退缩,好在有宋仁宗的“黑哨”护佑。

常规手段奈何不得范仲淹的反对派,终于祭出了大*招——指着革新派成员结党。臣子结党是宋仁宗最讨厌的行为,关键时刻欧阳修这位革新派大佬,又闹幺蛾子,挥毫写就《朋党论》给反对派送上了一记“神助攻”。

《朋党论》一出,天下为之侧耳,庆历革新也宣告终结,革新派纷纷被踢出朝堂。其中范仲淹被罢相,贬为邠州知州。欧阳大佬也被赶到滁州,当他的醉翁,写他的《醉翁亭记》去也。请范仲淹给岳阳楼“作文以记之”的滕宗谅(字子京),也因此被贬到岳州,开启修重修岳阳楼的工程。

创立义庄 泽被后世

从参知政事变回地方官,落差可谓是一泻千里,然而范仲淹并未埋怨消沉,也未消极怠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

庆历六年(1046年),因身体问题,他由邠州调任邓州,在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名声有口皆碑,设立花洲书院,使邓州文脉大振。朝廷一度欲将他调任荆南,邓州百姓殷切挽留,最终被留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意思(7)

花洲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皇祐元年(1049年),转任杭州知州。次年两浙大饥,范仲淹在常规的发粟救济之外,创造性地大胆采用大兴公私土木,纵民竞渡,主动提高谷物价格引导商贾输粮这“荒政三策”,成功的保证了杭州的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史载:“是岁两浙惟杭州民不流徙”。

调任杭州时,范仲淹年已六十有余,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遭其严词拒绝,然而旋即他出资又在苏州购买良田千亩。不是说不买吗,怎得自己就买上了?这是不是想做那啥,立那啥啊?

非也。同殿为臣的富弼给他写的《范文正公行状》中,提到:“在杭,尽以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

原来,他购买良田,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用作奉养范氏族人,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供范氏族人聚族而居的义庄。此举开中国古代非政府慈善机构——义庄的先河。

千亩良田是笔巨大的财富,为防止不肖子孙在其中作奸犯科,他作《告诸子及弟侄》一文,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为官的初衷,并告诫亲族:“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敬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并作《六十一字族规》《家训百字铭》等家训族规,通过以身作则,砥砺家风,使得范氏家族成员以清廉、奋进闻名于世。

为保障义庄正常运转,范仲淹又亲手订义庄规矩十三条,规定义庄运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

办完这件大事以后,他拖着年迈体弱的身躯,继续奔波大宋官场,为大宋的政治清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途中逝于徐州。

小结:

范仲淹的一生,可以说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格言,展现得淋漓尽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畏强权、不阿于上,以秉持着强项直臣的治世态度,行走于官场,关键还能力超群,下马能治国,上马能安天下,每任一职都有所建树,以至于所到之处,土人多有为他立范公祠以资纪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意思(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