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上海的“洋盘”与武汉的“洋绊”,是什么关系?
——湖北方言版“洋词洋话”:洋㞎㞎、洋火签子、洋线针、洋糖发糕、洋铁皮子……你听过吗?
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大清被迫打开门户,西方世界的“洋货”涌入中国,中国老百姓语言中也一下冒出好多洋词:洋灰(水泥),洋瓦(机制瓦,红色),洋伞,洋铁,洋碱……
大多数的洋名称,已经从现代人口中淡出,但仍有一部分沉淀到现代汉语中,如洋房,洋葱,洋人,洋酒。
武汉“洋绊”与上海“洋盘”
湖北九省通衢,自古商业发达。货到汉口活!近代,汉口(武汉)曾与大上海共享国际化大都市荣耀。大上海与大汉口,历史上是洋人、洋货较集中的地方,所以在上海话与湖北话里,洋词语更为丰富。
上海方言中,有“洋泡泡”一词,本义指气球,又引申为泛指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上海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我叫外婆洋泡泡,外婆骂我小赤佬!”“洋泡泡”与“小赤佬”都是贬损他人的上海方言俗语。
赤佬,赤身裸体死去却没有下葬的尸体,故小赤佬有小鬼的意思。但童谣中是长辈对晚辈的嗔怪口吻,小赤佬应是“小兔崽子”的意思。
湖北话中,有个常用词汇“洋绊(判)”,表达外行之义,还有糊里糊涂、做傻事之义。“他真是个洋绊,什么都不懂。”“洋里洋绊,像个苕。”
专家分析,武汉话“洋绊”来自上海方言“洋盘”,只是稍有音变。
那洋盘又是什么来历?说法很多,较可信的说法是:洋盘原指西洋人在中国做生意,因不懂行情,吃亏上当。
以前做生意,开门叫做“开盘”,打烊叫做“收盘”,“盘”有交易的含义。洋人(外国人)不懂门道,店家暗中涨价宰洋人的行为,称“洋盘”。从洋人不懂行情受盘吃亏,引申出“外行”之义。
洋盘见之文献,最早出现在清末小说《负曝闲谈》第九回里:“且说京城里有个阔公子,姓孙 ,排行老六,正是北边人所谓‘冤桶’,南边人所谓‘洋盘’。”
湖北有个与《葛麻》齐名的楚剧《杨绊讨亲》,为讽刺喜剧。乐于助人的赵能言为搭救陈老头,以说亲为饵骗取债主杨绊聘金纹银100两,又把狗充当新娘塞入轿中,让对方立下“迎亲以后不找媒人”字据。剧中丑角杨绊,是为富不仁的财主形象。“杨绊”这个受嘲弄的反面人物,编剧取名可能有意谐音“洋绊”,因为洋绊有被人愚弄之义。
洋人,本是指西洋人,后也泛指外国人。但在武汉话,有与“洋绊”相近的意思,用来比喻呆笨的人。“像个洋人。”
湖北方言版“洋词洋话”
湖北地区,演化出一些有特定意思的“洋词洋语”,即湖北方言版“洋话”。
1.洋㞎㞎
㞎㞎,即大便。洋㞎㞎,可不是指外国人拉的屎,湖北方言旧称沥青。
年轻人不了解,现在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上铺的沥青,是改性沥青,是从美国引进的产品,与以前的沥青大不相同。30年之前的沥青路,是远次于水泥路面的。旧时沥青路面,冬天低温时,硬如钢铁,夏天高温时软如泥巴,胖子站上去,会踩出一个坑窝。所以,旧时湖北话称沥青为“洋㞎㞎”,很形象。
2.洋火签子
工业文明发韧于西方,工业化机制产品基本都是西方发明的。近代中国人,把从西方过来的物品一律冠名洋字。
火柴,是西方发明的,旧称洋火。
湖北有个方言词汇“洋火签子”,实指火柴棒,引申用来形容人瘦。与用“豆芽菜”形容人瘦一个道理。
3.洋线针
洋线:机器纺出的线,比人工土纺纱要细。洋线绞出的纱称洋纱,织出的布称洋布。
洋线针:与洋线配套的缝衣针,较细小,针孔也小。
4.洋糖发糕
洋糖:指机械化生产出的“纯净的砂糖”,区别于传统的土制麦芽糖。洋糖有白糖与红糖两种。
过去,老武汉人把红糖馅包子,称为洋糖包子;把添加了白糖的发糕,称为洋糖发糕。
洋糖发糕现在仍然是湖北名小吃,只是简称发糕了。发糕,用米浆发酵蒸制,洁白如玉。加白糖蒸出的发糕,软润香甜。
5.洋铁皮子
洋铁皮子:也称洋铁,即马口铁。
马口铁:一种镀锡的钢板,较薄,又名镀锡铁。
湖北方言相关词汇有:洋铁匠,洋铁桶,洋铁壶,洋铁盒子。
6.东洋鬼子
洋人:指西洋人,或外国人。
东洋人:指日本人。
鬼子:是中国老百姓对侵略者的憎称。
东洋鬼子:是对日本侵略兵的憎称、篾称。
相关词“洋狗子”,旧时称西洋品种的狗,也喻指汉奸。
7.洋婆子
洋婆子:指外国妇女。也喻指打扮洋气的本地妇女。
8.洋船
洋船: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船,现在叫轮船,区别于传统木帆船。
湖北有句俗语“从小偷鸡蛋,长大劫洋船”,意同“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候小偷小摸不及时教育,长大了会成为汪洋大盗。
9.洋油灯
洋油:即煤油,旧时点灯照明。
洋油灯:以煤油做燃料的灯,上面有玻璃罩,也叫罩子灯。
10.开洋荤
开洋荤:指到国外去见市面。
也指吃好的,尝试新鲜的事情。
11.洋苕
湖北话,苕即红薯,洋苕原指马铃薯(土豆)。
洋苕有引申含义,用来讥鄙某人是个大傻瓜。
(配图来自网络)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