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进入8月,2022年校招刚刚落下帷幕,2023年央企校招已经启动。《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国资委官网上了解到,第一家开启2023年校招的企业是中核集团,中核集团更是发出了起薪30万元~60万元/年、上不封顶的“召集令”。
数据显示, 2023年高校毕业生合计人数约为1174万人,与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
校招全球人才
中核集团在国资委网站的推介中显示,其正在通过“星原计划”招揽世界人才,该计划是面向全球顶尖毕业生打造的校园招聘专项计划。
入选者起薪点原则上30万元~至60万元/年,上不封顶,具体薪资水平面议。薪酬之外,其余福利还包括安家费或人才公寓、人才津贴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差旅补贴等。
2023年中核集团“星原计划”旨在聚焦急需紧缺重点科研和工程设计领域,选拔若干名全球顶尖应届毕业生,通过系统性的培养历练,加速培养为中核集团未来的科研技术领军人才,成为“原”子能事业的新“星”。
在人才成长路径上,中核集团提供的方案也颇具吸引力,包括集团总部统筹指导,用人单位具体培养,坚持一人一策,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配备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或科研技术水平相当的专家担任导师,优先考虑参与重大项目、承担科研课题、配备青年团队、配备项目科研经费等。
中核集团子公司中国核电2021年年报显示,“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与“在职员工的数量”相除得值约37万元。
中核集团连续 16 年获国资委考核A级,并入选世界500 强。
中核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中核正在建立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构建“初、中、高、专”四层次标准能力素质模型;开展分级培训、授权、认证;举办大课堂、青年大比武,全序列梯级培养人才。
目前中核集团正是用人之时,多个项目正在运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成为全球首个按期建成商运的核电机组;新一代“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中俄最大核能合作项目——田湾 7/8 号和徐大堡 3/4 号机组开工建设;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开工建设。
随着核电行业的发展,中国核电行业人才的缺乏开始显露。
“国内核电站操纵员的岗位人才非常匮乏,我们只能去自己培养。”来自山东一座在建核电站的人士向记者介绍。该在建核电站为小型核电站,对操纵员的需求为数十人。
“现在我们培养这样一个人才需要150万元以上,和培养飞行员的价格差不多。”前述核电站人士表示,“过去培训一个操纵员需要的资金与70公斤成人等重的黄金同值,因此操纵员也被叫做‘黄金人’。”
除了培训费用昂贵,核电站操纵员的培训时间也是个较长的过程。一位参与核电领域培训的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他曾在法国参加培训,时间在一年以上,加上国内的培训时间,总共在3年以上。
西门子旗下一家从事数字化改造的分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实现‘数字孪生’。在这一前提下,‘黄金人’的成本才会降低。”
国资央企再动员促就业
近日,国资委向央企呼吁,“勇担责任,促就业,国资央企再动员”。多家央企向社会公布了就业岗位需求。
国资委表示,**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自觉践行“两个维护”,时刻心系“国之大者”,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工作来抓,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招收力度,起到了较好示范带动作用,为稳定就业大局做出了应有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已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9所高校建立共建结对关系,累计开展校企行双创活动近10次;帮助6个国家和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与高校科研团队对接,申报率同比提高10倍;为集团公司重大成果规模化转化提供支撑服务,孵化项目4个,带动入驻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超2000人。
为突出高端人才储备,中国华能总部及各二级单位本部在京单位招录的221名毕业生中,985、211院校毕业生137人,其中清华、北大毕业生35人(2021年为17人);毕业于QS(英国一家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世界大学排名100名以内的高校的有28人。京外二级单位本部毕业生优才计划已完成招录42人,并按照优才计划的标准储备营销相关专业毕业生12人,共54人,均为211以上院校毕业生。
不久前,人社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并于7月至12月,以“服务攻坚促就业、筑梦青春赢未来”为主题,以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为服务对象,集中开展服务攻坚。
(编辑:孟庆伟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