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赛里木湖是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然而在1968年之前,这个高山湖泊却是个“不毛之地”,湖中没有任何鱼类生存。当时的赛里木湖足以用“清贫”来形容,这和湖水的水质有很大关系。赛里木湖主要的水源是冰雪融水,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只有0.5℃,较低的水温和贫瘠的养分不足以支撑大型鱼类的生长。
赛里木湖卫星地图
为了开发赛里木湖,70年代研究人员曾在湖中进行过小范围的养殖试验,所选择的品种是鲫鱼。但是从开始到结束,鲫鱼始终没能自然产卵,主要原因就是水温太低。一年当中,7月份的赛里木湖水温最高,但也只有15℃左右。在这样的水温环境下,鲫鱼虽然可以生长,但无法正常产卵。
想要在赛里木湖持续获得稳定的渔业产量,还得从其它鱼类身上寻找可能性。
在80年代初,当地的水产局又往赛里木湖中移植了高体雅罗鱼、湖拟鲤、河鲈、新疆高原鳅等14种不同的鱼类,这一次的引种数量高达2000万尾。经过10余年的生长观测,人们发现只有少数几种鱼(如高原鳅)才能适应赛里木湖的水域环境,其他绝大多数鱼的生长都非常缓慢,根本无法形成商业效应。
河鲈(Perca fluviatilis)
根据上述的移植经验,专家学者提出应该往赛里木湖中移植冷水性的鱼类。在此期间,国内学者开始出国考察交流,以选择适合在赛里木湖推广移植的冷水鱼种。
当时在苏联,高白鲑(Coregonus peled)是一种被广泛移植的冷水鱼,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野生的高白鲑主要分布在鄂毕河流域,以浮游动物为食,对寒冷水温的适应能力特别强。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白鲑本身肉质鲜美,脂肪含量达10%~20%,容易捕捞,经济价值也很高。
高白鲑(Coregonus peled)
自从上世纪50年代苏联攻克高白鲑的人工繁殖技术之后,西伯利亚先后有250多个湖泊和水库都移植了高白鲑,渔业产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0%~20%。考虑到赛里木湖的“低温属性”,高白鲑很快就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注意。
于是在1998年,我国从俄罗斯引入了100万粒高白鲑的发眼卵,经过人工孵化之后,最终成功获得63万尾高白鲑的仔鱼,其中90%的鱼苗都被投放到了赛里木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