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黑加仑,编辑|钊
你五年前买的羽绒服,可能正在“升值”。
寒冬降临,大部分人衣柜里最深处藏着的羽绒服,时隔一年又得到了亮相的机会。当然,如果你嫌弃过去的款式太旧准备换新,你可能会对现在羽绒服的价格大吃一惊。
数据显示,2020年羽绒服的平均销售单价为656元,相比于2015年的432元上涨了200多元。
这意味着五年前你买的羽绒服,放在现在可能“增值”了52%。也许均价的上涨还不足以直观的反映这些年,羽绒服价格涨势之凶。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国产羽绒服品牌波司登,从2018年底以来,一改过往价格亲民、性价比高的消费者形象,成为了羽绒服品牌中涨幅最凶的之一。
2021年登峰系列升级后,最高售价直逼1.5万元。整体品类均价突破2000元也指日可待。
作为更新频率最为缓慢的服饰品类之一,羽绒服的价格凭什么涨的最凶?
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有关羽绒服的三个问题:
1.过去几年中,羽绒服究竟涨的有多凶?
2.哪些因素做了羽绒服涨价的幕后推手?
3.“千元战场”会是羽绒服品牌今后的主阵地吗?
羽绒服涨势惊人
“刚上大学那会,羽绒服卖到2000元都觉得不可思议”,面对如今个别款式已经涨到五位数的羽绒服价格,刚毕业的张洪对于如今增速超过自身工资的羽绒服价格,感到有些困惑。
“只要700元,很便宜了,这已经是我们店内价格最低的一款羽绒服了,肯定划得来的”,太平鸟店内的一角导购正在卖力的向顾客推荐这款性价比“极高”的爆款羽绒服。
据太平鸟男女装导购介绍,今年店内羽绒服有不同程度地涨价,并且折扣力度没有风衣、毛衣、裤子等其他品类大。到了一月,随着温度回暖,在售羽绒服款式会减少,折扣力度也会变大。
在不远处的波司登,高端科技化门店装饰风格背景下,店内超过千元的羽绒服随处可见。就连传统国民品牌海澜之家,羽绒服最高价格也达到了近1600元。
然而,今年羽绒服品类的热闹,更像是“一个人的狂欢”。
在一楼快时尚品牌优衣库的店内,绝大部分产品维持了原价,联名款式售价区间在99元与199元之间,与多年前的联名款式价格相同。包括袜子、秋衣、内衣在内的自营产品价格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不管是线上线下,羽绒服涨价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事实,并逐渐为人所接受。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部分中高端羽绒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断货现象。
其中就包括国产羽绒服龙头品牌波司登。早在2018年,波司登就开启了战略收缩计划,将业务重心对准了羽绒服系列。
伴随着不断上新的产品的,是同样日益增长的零售端价格。据统计,仅仅在2018年,波司登的羽绒服产品售价提高了25%左右,平均单价达到了1200元,主推品牌提价幅度更是达到了40%。
当时国金证券的研报指出,波司登羽绒服产品系列中,售价在1800元以上的产品占比已经达到了24.1%。相反,1000元以下的“廉价”羽绒服占比仅剩一成之多。
2020年波司登羽绒服的平均售价为1600元,相比2017年的1000元涨幅达到了60%。在当年的财报中,波司登1800元以上产品营收占据其线上销售渠道比例为31.8%。
不仅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波司登先后推出了风衣羽绒系列以及登峰2.0系列,售价逼近1.5万元,展示了将高端高价趋势进行到底的决心。
然而,在这万元价位区间里,加拿大鹅早已等待许久。根据其天猫旗舰店统计,销量前五的羽绒服平均售价为8340元,超出了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平均月工资。
相比之下,另一大知名进口品牌北面绝大部分产品售价都在3000元以下,在多数消费者眼里已算是“低价”。
另一方面,羽绒服涨价也并非一线品牌的专利。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二三线羽绒服品牌涨价幅度同样达到了30%,太平鸟、雪中飞、杰克琼斯等品牌的联名款式售价也突破了1000元大关。
奇偶派制表
近年来,服装行业受到疫情和上游生产成本的影响,在价格变化上捉襟见肘。2020年,服饰市场销售规模增速进一步下探至3.2%,为近年来新低。
在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大服装品牌纷纷采取的打折促销活动,而羽绒服价格却依然涨得十分“奔放”,并且销量丝毫不见下跌。
据统计,2020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羽绒服的销售量同比增长15.1%,羽绒服平均单价也从2015年的432元,上涨到2020年的656元。
2018年,网友在社交平台公开“喊话”波司登羽绒服价格贵。从那时候起,几乎每年入冬,羽绒服涨价都能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今年更是得到了央视频道的关注。
不断刷新认知的“贵”,已经成为了市场和消费者对于羽绒服的统一认知。
问题是,面对舆论的压力,羽绒服的价格依旧坚挺。在这背后,究竟是品牌有意为之,还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谁在让羽绒服变贵?
羽绒服的使用场景大大低于其他服装品类,甚至在某些气候适宜的城市,一年四季几乎都用不上羽绒服来保暖。
在这种单一的消费需求下,为什么羽绒服会在近年连续涨价?气候,成为了表面上的“真凶”。
2021年10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下半年以来首个寒潮蓝色预警。北方多数城市出现了气温骤降现象。
其中,北京更是在10月中旬迎来了1969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气温。截至11月底,全国先后迎来了四轮寒潮。
据历史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6起拉尼娜事件。在所有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冬季的平均气温都会比没有出现拉尼娜事件年份的平均气温要低一些。
而刚刚过去的2021年,先后两次迎来了拉尼娜事件,也被业内称为“双拉尼娜年”。作为影响服装销售数据的直观因素,冷空气的来袭对于服装尤其是羽绒服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品牌利用难得的“冷冬”进行涨价营销也不足为奇。
当然,气候的影响终究属于短期,也无法完全解释从2018年开始的羽绒服涨价潮。浪潮背后,来自成本端的压力才是这次漫长事件中的始作俑者。
一般而言,产业链中上游的成本浮动,对于下游产品的最终定价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件羽绒服的成本构成涵盖了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其中相关资料显示,生产环节的原材料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占比达到了75%,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别占比13%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