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8 月,上海,ChinaJoy现场,当时的我正排在长队之中,参加一款游戏的初次试玩。在漫长的等待中,我发现队伍里有不少拿着任天堂 Switch 的玩家,前面甚至还有位老哥 COS 林克,想到这款游戏当时的风评,还是觉得蛮嘲讽的。而就在一天后,一名玩家在这个游戏展台边砸了自己的 PS4 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处在这争议暴风眼中心的游戏,就是《原神》。
对那些引发争议的游戏,我向来是充满好奇心的,然而在 CJ 现场的试玩过程中,没几分钟我便遇到了非常可笑的关卡设计问题,这问题初级到让人无语(下文会提到),彼时我还不了解《原神》正式上线后会采用怎样的商业模式,单纯地认为以这样粗糙的素质,这个游戏恐怕难逃暴死命运。
万万想不到,两年后的《原神》成为了一个恐怖无比的吸金怪物,在世界各地拥有无数拥趸,游戏素质居然会随着更新不断进步。回到当下,玩到 3.0 须弥版本的我一瞬间有些恍惚:这真的是当年我试玩的那个《原神》么?
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原神》在中文主机游戏圈的讨论基本仅限于玩梗,针对内容的讨论鲜少出现。我一直觉得比起激烈的论战,避而不谈反而更不好。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曾经的血雨腥风已经慢慢退去,我认为现在或许是时候坐下来认真讨论一下这款游戏了。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想要了解这款游戏的现况,它的发展历程与优缺点,这篇文章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但归根结底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无论认同与否,还大家可以理性讨论。
探索设计:用钱砸出来成长和进化
上文提到,两年前我初见《原神》时遇到过非常低级的设计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在副本中,玩家需要飞到悬崖对面的平台,最初的版本只能通过上升气流起飞,然后开启滑翔翼,慢慢滑翔到对面。但这时候很有可能因为精力不够而被迫降落在平台下方的某个石台上。副本中不能往上爬,石台附近又全是空气墙,甚至不能自*回到存储点,于是游戏卡死,只能退出重来。
当我向制作团队展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很不知所措的样子,随后解释是因为团队对开发这类游戏没什么经验,很多地方都不知该如何处理。态度虽然诚恳,但这件小事儿暴露出了《原神》最初版本的最大问题:由于几乎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地图和探索的设计水平太过低级。
作为一款主打开放世界冒险的游戏,在庞大的场景中进行高自由度的探索是绝对核心,而《原神》第一张地图蒙德,在剧情上虽然是自由之国,玩法体验上却是个贫瘠的荒原。短暂的主线故事结束后,可玩的东西只剩下漫山遍野开宝箱、寻找收集物了。
由于没有与大地图探索配套的机制设计,我的游玩过程如同白开水:看到一个宝箱,跑上去把周围的怪清了就可以获得;遇到一个高处的收集物,慢慢爬上去拿到就完事儿;为数不多的解谜也就是用对应的属性点亮周围的几个柱子,或者拿弓箭射射天上的飞空史莱姆。
可以说游戏早期的探索收集体验趋近于一条平滑的支线,在地图上苍白的“锄大地”,所有东西都被摆在你的面前,没有惊喜和意外。“无聊”,这是我对《原神》的第一印象。
然而,《原神》所在的抽卡 RPG 门类,玩家对它的评价却出乎我的意料。记得有一次我在与一个老二次元手游玩家探讨《原神》的优劣时,他的评价令我无法反驳,“抽出来的纸片人老婆,居然是能跑能跳的,这简直功德无量啊!”
那时我才意识到,的确存在一个我所不了解的蓝海,正在等待这样的游戏的出现。后来的事实也被证明确实如此,靠着全世界玩家的“氪金元气弹”,《原神》上线后首月流水就突破了 40 亿人民币,当年更是成为了全球首年收入最高的游戏。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赚取到巨额利润后,这款游戏没有躺平,而是开启了一条进化之路。
商业上的成功吸引了各路人才加入游戏的制作团队,这其中不乏有过知名 3A 游戏开发经验的开发者,他们的陆续加入也让《原神》的关卡设计开始向正常游戏的方向发展。
1.2 版本的“龙脊雪山”引入了温度系统,通过寒冷掉血限制玩家的探索自由度,配合移动仙灵的热量补充构成方位提示,第一次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攻略路线的引导;2.0 新地图“稻妻”加入了场景钩锁和传送门系统,触摸雷种子后可以使用设施进行快速移动,虽然开放地点较少,但相比最初只能依靠上升气流和滑翔翼的笨拙的移动方式,探索变得清爽了不少。
另外,从“稻妻”开始,地图的利用率和内容填充率也明显上升。空旷的场景减少了,山洞和地底都有空间供人探索,整体地图的层次感也得到了提升。解谜方面,重复无聊的开宝箱过程也加入了与地图相对应的机制,比如雪山的冰雪对应融化,稻妻的雷电对应通电,渊下宫的昼夜交替等等,不再是单纯的无脑解锁,而是尽可能让开宝箱的过程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