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方法
竹笛作为吹管乐的一种,必须要讲究呼吸方法,如何才能让这口气更长、更自符合演奏的需要呢?
我们知道人的通常呼吸方式是自然的,一般维持人体吸氧不可能用到很大的吸气量,而那点自然吸气的气量对于演奏竹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难度稍高一点的曲子就会需要更多的气息来维持一个“乐句”的长度,我在前作《浅谈长音练习》中提到过,一般演奏者,一口气达到16秒左右就基本够用了(传说简广易老师和李镇老师可以达到小G调笛全按作5的超高音1do音一口气50秒,这是力求登峰造极才会去练的功夫),但是肺活量人人都差不多,而这16秒是需要去合理运用和分配的,也就是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就得不到足够的气来维持这16秒了。
先来说说吸气,据我听闻,大多数竹笛老师都主张通常演奏使用口鼻式吸气法,即口吸六分,鼻吸四分,口鼻同时进行,这样的感觉比较接近自然一些,优点是方便在瞬间达到吸入大量空气的目的,是一种适合长乐句之间演奏的吸气方式,缺点是初期没有熟练控制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定量的吸气声,另外,在演奏三吐( TvTK、TvTK、TvTK……“v”为换气)时,这种吸气动作会比较大而迟缓,不如直接用口吸气进行“抢气”来得方便。偶然一次看到有老师说提倡鼻式吸气,即通常演奏只使用鼻子吸气,这样的吸气方法个人认为也算是一种特色方法,但感觉有一些前提,口风的精度必须已经练到一定的程度,对基本演奏方法和要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正确了解,否则将不易与其他基本演奏要点兼容,个人体会鼻式吸气法,猜想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吸气的起始较快,吸气动作较小,产生的吸气声相对较小,另有一个好处就是易于顺势练成“循环呼吸法”,但缺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之前说到的“兼容性”以及瞬间吸气量不够大的问题会必然存在,稍有感冒鼻塞就会有更大的麻烦了,因此个人建议“鼻式吸气”不适合初学者,也不建议推广。
再来说说用气(呼气),吹笛通常用气要求纤细、绵长,好像涓涓细流,连绵不断(北派冯子存老师不同,他要求用气刚猛,穿云裂石,但这并非初学者可以体会和达到),所以用气要想长,就必须依靠口风收紧来达到对风门的控制,以求让呼出去的气流以最小的量达到最大的长度和音色共鸣效果,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我们都见过消防水龙头,其构造是头部小、后部大,这样才能让喷出去的水流压力更大、更为集中又达到了省水的目的,使得灭火的效率达到最大化,那么我们的口风(风门)也是这样,控制上下和两侧的唇肌,将风门收到最合适的紧度和微小度,可以达到省气的目的,使得气流的支持长度和音色共鸣的比例达到最大的效率,这样做就能够实现慢慢用气了,初始可能会有一点憋气的感觉,需要慢慢习惯,建议配合游泳训练,以求达到一定的憋气能力。
个人认为,关于呼吸还有一个额外的要点——吸气鼓腹,用气收腹。也见过有人反过来去理解的,说吸气收腹,用气鼓腹,但是我们从人体自然的协调性来推想一下就容易体会到,吸气时如果收腹,那么身体横隔膜部位就不易完全撑开,至少会少吸10%以上的气,所以个人还是建议不要反过来去理解。
(二)指孔敲击练习这是为了改善手指运指无力的情况而设立的一项练习,据说最早是俞逊发老师发明出来用以锻炼手指高度和力度的,其方法很简单——将笛头架在自己的肩膀上(正手为左肩),摆好手型姿势,先全开所有指孔,然后依次从第六孔开始,以最高的抬指距离和最大的下指速度向下敲击指孔,分别按顺序敲击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指孔,初期速度不能快,一两秒钟左右敲一下就可以了,下指前要有充分的抬指准备之后才能进行敲击,注意“敲击”要有速度和力度,不是“摸击”,同时还要求每一次敲击都要尽量达到指腹敲击指孔正中,不能敲偏,以六个指孔按次序敲击一遍为一次,每天至少30次,日后逐步增加。此练习中后期可以感觉到每一次敲击都能发出笛管的声音来,俞逊发老师创作、演奏的《琅琊神韵》,其中有一段模仿泉水声,就是运用了此技巧敲击笛指孔发出的声音,非常精妙,传说俞老师曾经跟人交谈时也不忘记拿着笛子进行指孔敲击练习,可见其重要性。
作者: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