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谋生
倪匡的父母虽在香港,但倪匡向来独立,
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只好自己生饭。
倪匡回忆道,那时候有一大批从大陆来的年轻人,
蹲在荃湾地盘的工地上,等工头来叫去开工。
日薪三块七,工头抽取八毛,剩下两块九。
当时大家很团结,开工的拿了钱,回来和没开工的一起去吃饭。
有时,钱不够吃饭,就拿去喝咖啡(糖免费,可以随便拿)
至于怎样在工地写起小说来的,倪匡记得很清楚,好像是昨天的事一样。
大家在工地上等开工,闲时就看看报纸,
最受欢迎的是副刊上的万言小说,倪匡边看边说:
“这种东西,我也会写。”
没人相信,倪匡就花了一个下午写给他们看。
写完后,确实像模像样,大家鼓励倪匡投稿,
倪匡便不抱希望地投给了《工商日报》。
几天后,编辑就找倪匡来谈,要用这个稿,并给了倪匡九十块稿费。
倪匡大笑三天。
那可是两块九就可以吃四碗叉烧饭的年代。
这篇小说就是讲述地主子女遭遇的《活埋》,倪匡的处女作。
此后,倪匡开始用笔谋生。
投《工商日报》的同时,也投杂文到《真相》。
杂文并没有稿费,因为报馆小,付不出钱来。可倪匡并不在意,权当练笔。
时间长了,《真相》的老板过意不去,得知倪匡没有工作,便叫去报馆当副主编。
这是倪匡第一份体面的工作,月薪一百三十块。
倪匡因此又大笑了三天。
来到报馆后,倪匡的求知欲大增。
白天在报馆上班,晚上还要去联合书院念夜校。
“不光要谋生,也得自我增值!”谈起读夜校的经历时,倪匡这样说道。
读夜校,倪匡是否实现了自我增值,不得而知。
但倪匡的夫人,李果珍,的确是倪匡在读夜校时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