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婚嫁习俗由来已久,汉代已形成,至今仍在沿袭传承。传统的婚嫁习俗比较繁杂,20世纪初形式有了简化,60-70年代曾被“革命化”的婚嫁仪式所取代,80年代又逐渐恢复。但程序、礼仪已有了较大的改革,形式、内容有了很大的简化。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因邳州面积广,人口多,行政区划又几经变化,因此各地又有自己的独特习俗。
邳州主要的婚俗模式是:
一、定亲
1、说媒 旧时,农村有早婚的习俗,民间有“闺女过了十七、八,不填房就嫁穷家”,“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怨仇”之说。所以,女孩十五、六岁就得找婆家,由父母委托媒人,媒人根据女方本人及家庭条件物色男方。一般的情况是,条件相当、门当户对。然后,争取女方同意,再去说媒。
2、合年命 男女双方家庭同意后就要合年命。合年命就是查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生辰八字和属相合不合,如果合就能定婚,如不合就不能定。它是婚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起决定性作用。
合年命后的婚姻状况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上等婚、中等婚和下等婚。另外还有犯四大忌的“断头婚”。口诀如下:
自古鸡狗泪交流,从来白马怕青牛。
蛇见猛虎如刀斩,猪配猿猴不到头。
龙见兔子云端去,老鼠遇羊一命休。
命相不合,男女双方无论如何是不能结婚的。
3、看家庭 合过年命之后,只要不属断头婚,男女双方就可以作亲。
有的女方认为,媒人的话不能全信,为慎重起见,想方设法打听男方家庭的真实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亲自到男方家里去看。通过实地观察,穷富情况一目了然。但考察男方家庭情况,一般都是搞突然袭击,否则男方有所准备,那就看不到真实情况了。
看家庭情况,有女方亲自去的,也有女方父母偷偷去男方村里打听的,只有亲眼过目,心里才踏实。
4、相亲 女方到男方家里看过家庭情况之后,如果没有什么意见,就可以见面,即相亲了。相亲的地点有的选在媒人家里,有的选在集市上。男女双方由家人带着,如果打算见面后买东西,男方还得带备用钱。
见过面之后,如果双方都满意,有的就在集市上买衣服、鞋袜之类的生活用品,作为定亲物。男方还要再办一桌酒席,请媒人和女方家里人吃顿饭,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
5、传启 男方给女方买衣料、化妆品、首饰等物品,派人给女方送去,叫传启,也叫传柬,下柬子。
传启的时间一般都选用农历的双月双日。好事成双,双数吉祥。
去传启的人必须是两名男性,而且是两辈或三辈人,另外媒人必须到场。
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传小启,就是只买几件衣物送给女方作挡头,表示双方同意这门婚事,俗称“过红”。传大启,要有包袱,包袱意为包福。包袱皮子是大红布,二尺半见方,也就是长宽为70-80公分左右。传启的当天早上,由本家族的婶子或大娘来包包袱,但必须是儿女双全的夫妻俩,俗称“全乎人”,否则,不能给人包包袱。
包袱内除了布料、鞋袜、化妆品及首饰等物品外,还要有吉祥物。如:用红纸包一点盐,象征贤惠;包上一点麦麸子,象征带去福份;包上一点面和米,象征米面夫妻;包上一对葱,象征聪明而嘉禾长青到老;包上一对艾草,象征恩爱夫妻;上面用穿引红绿丝线的钢针关好,象征实心实意天作之合。包袱里还有用红纸制成的两个大信封,叫“启”,内装红、绿纸,上头写“天作之合”,底下写“白头偕老”,中间写男女双方的姓名,表示“红纸绿贴是亲戚”。
包袱包好之后,传启的人就可以送往女方家。如果男方要求近期结婚,在传启的同时,委托媒人索要女方的生日,即“生辰八字”,以便选择吉日良辰迎娶新娘。因而,男方需要增加一对果盒或者四包果子。女方家人见到果盒就明白,男方要女方生日。如果同意,就给“开生日”,把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大红纸上让传启人带回。
6、看日子 女方的生日送达之后,男女双方就可以准备办喜事了,但首先是看好日子。看日子,是由男方根据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找人合查,确定结婚的日期。但男方的父母当年若有一个是四十七岁或五十一岁,那这一年是不能给儿子娶媳妇的,这是一个忌讳。邳州长期以来有个说法“四十七、五十一,家有长子不娶妻“。
至于哪一月结婚,要根据女方的属相推算出来。一般按照农历月份选择。大和月的口诀如下:
鸡兔巧逢正七月,虎猴二八正相合。
猪蛇适宜用三九,龙狗喜欢四、十月。
牛羊赶五和十一,鼠马六腊喜气多。
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按口诀的说法来确定结婚月份,那就叫借月。借月结婚时要使“镇唬”。至于哪一天是好日子,主要看女方的生辰八字了,用的日子与她本人的命相是相生还是相克。所以,选择结婚日子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二、出嫁
女子出嫁也叫“出门子”、“出闺”。日子看好之后,由先生把看好的日子分别写在红绿纸上,红纸由男方保存,绿纸由媒人送到女方家里,女方根据看好的日子作好出嫁的准备。其习俗主要有:
1、过轿 路远的需头日去轿,路近的当日去轿。有钱人家为图热闹,在女儿出嫁的前一天,要求男方雇的唢呐班、花轿来到女方家里吹打。到了晚上由接来的亲戚出钱点响,一直吹到深夜,当天晚上就住在女方家里。
2、压轿 轿到女家庄头,女方派一男孩前去坐轿。
轿到女家,奏喜乐,迎轿的先放鞭炮,男方带轿的也跟着放鞭炮,并将“催妆衣”、“青龙贴”交给女方家问事的人。
3、催妆 男方带轿人放催妆鞭炮,乐手奏催妆曲,新娘换上催妆衣,梳洗打扮。
4、装箱 由女方的婶子或嫂子装箱。箱底先铺红纸,再放衣物,并放上压箱礼。装好后,在箱子上贴上封条。在桌屉里放上艾棵(意恩爱)、麦麸皮(意幸福)、大葱(意聪明)等。
5、伴娘 邳州方言称伴娘叫“老伙计”、“跟屋的”,就是女方父母怕女儿到男方家里受委屈,花钱雇一位年长的妇人陪伴女儿一起去婆家。伴娘的任务是全权负责出嫁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嫁娶那天如果人家闹得历害,伴娘还要起到保护作用。伴娘一般要陪伴新娘三、五七天,最多也有陪一个月的。
6、坐花轿 二十世纪60年代前,女子出嫁必须坐花轿。花轿是木质的框架,周围用轿衣蒙上。轿衣是绸缎布做的,上面绣有龙和凤。轿顶四周有八仙塑像,非常好看。花轿由四个轿夫抬着。前面还有一个打伞的,叫遮阳伞。
7、拿嫁妆 不管谁家的女儿出嫁都得赔送嫁妆,有多多赔送,有少少赔送。“赔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说的就是赔送闺女和过年一样无尽无休。嫁妆有“大八件”、“小八件”之说,一般人家赔“小八件”,富者赔“大八件”。嫁妆全部找人抬送,婆家再远,也得抬送嫁妆。“拿嫁妆,好生意,抹下扁担吃东西”。吃过饭,男方家里还要“开赏”(过去是一包香烟二元钱)。所以,庄邻都争着去拿嫁妆。
8、发嫁 发嫁的时间要看路程的远近而定,路程远的就早发嫁,路程近的就晚发嫁。邳州北部的习俗是,新娘须在中午十二点前到婆家,而邳州南部则相反,越晚越好,但不迟于天黑之前到婆家。发嫁前开始梳妆时,唢呐班来到门前吹“红孩出嫁”曲,待梳妆完备后,就可以发嫁了。
9、照轿 由女方的婶子或嫂子(儿女双全者)燃红纸在轿内绕一圈,表示驱走邪气。
10、抱轿 事先找好一把椅子放在门口,由出嫁人的舅舅、叔叔或哥哥、弟弟将其抱出来,放在椅子上,再抬到花轿前上轿。因出嫁人脚不能沾地,从屋里走到门口时,必须倒穿父亲的鞋,表示不沾娘家的土带给夫家。出嫁人还要哭,叫“哭嫁”,也称为“哭轿”。哭是好的,哭得泪水越多,说明留给娘家的财富越多。泪水示为“金豆子”。不哭反而不好,娘家人要劝其哭。待一切准备停当后,就可以鸣炮奏乐,发嫁起程了。
11、送轿 发嫁之后,娘家男性亲属一起出来送轿,有的人跟在轿的后面,有的走在轿的前头,让轿慢行,唢呐班走在前头边走边吹,一直送出庄才停轿。娘家人对嫁女进行一番规劝,让其止哭。除送客的以外,其他送轿的人返回家,轿夫可以大步溜星地抬着花轿走了。带轿的包里装有“青龙”贴子和鞭炮,遇到桥就贴一张青龙贴,放一挂鞭炮,以避邪。如果在路上有两顶花轿相遇,都想抢占“上风”,就由两个新人互换手帕解决。
12、送大客 女儿出嫁都有送大客的习俗。送客必须是两个人以上,而且是两辈人。女方如果有舅舅,最好是舅舅去;没有舅舅的,就是自已的叔叔大爷去一人,哥哥弟弟去一人。送客的人必须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最好有文化,能说会道,还要能喝酒,因为其行为举止代表娘家人的形象。“大客”的职责一是把花轿安全送到男方家里;二是与亲家见面说说客套话;三是喝酒;四是照房,到新房屋看一看,告诉新娘要孝敬公婆、尊老爱幼等等。
三、迎娶
娶亲,又叫“带亲”、“成亲”、“娶媳子”。它有一定的程序,每个程序缺一不可。
1、套喜被 请儿女双全者套被,并在被的四角分别放上红枣(早生子),红花生(插花生儿子),白果(白头偕老)等。
2、套催妆衣 套时边套边唱“红棉裤,白裤腰,白头到老,步步高”。
3、铺床 请儿女双全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用高粱秸、谷草、芝麻秸等多籽植物(寓多子)铺床,用大红纸包青砖垫床腿,并唱铺床歌,放枕头歌。
4、滚床 找晚辈的小男孩2-3个,铺床人用碗罩住两三个红鸡蛋在床上推滚,唱“红鸡蛋满床串,明年生个大头蛋”。男孩们在床上翻滚一番后,分吃红鸡蛋。
5、贴喜联 婚日的前一天,主家就要找人把喜联写好,所有的大门、小门都贴上喜联,本族人家的大门上也都贴上喜联。营造喜气洋洋的氛围。
6、烧喜纸 就是到祖坟上烧纸、磕头、放鞭炮,让先人们的在天之灵知道自已的后代子孙结婚了。因为是喜事,所以叫烧喜纸。一般由一个比较年长的老人挎着箢子,里面装有铰好的火纸、裁好的红纸条以及鞭炮、果贡等物品,走在前头带路,唢呐班跟在后面,小陪客顶着花蓆和新郎一起走在最后。来到坟前,摆上贡品,在坟头上用土块压一张红纸条,点燃火纸,小陪客和新郎跪着磕四个头,然后点放鞭炮。
7、迎轿 迎轿队伍一般由4——7个少女组成。她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在院子里排好队等候。当听到迎花轿到来的鞭炮声时,她们便从家里走出来,缓步而行。走在最前头的少女手里捧着“宝瓶壶”,寓意保一生平安;另一女子端一茶盘,上面放有小碗蜂蜜,掀开轿门时,用一指蘸蜜抹在新人口角处,以示甜甜蜜蜜。
领亲的应是一男一女夫妻俩。男的捧着斗,斗里装着五谷杂粮和一面镜子(代表白),并插着一杆秤(称心如意),用一条青色的包头巾蒙着(代表青,与镜子合起来叫清清白白)。后面跟着一个“上头”的青年妇女,行走时要稳重且慢。
8、下轿 花轿来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新娘要等迎轿的来到后才能下轿。“要想发,大伯姐拉”,新娘由大伯姐上前扶下轿。下轿后,要“走席”。席共两条,由两位儿女双全男子在席的两边将席抬起,从新娘身后越过头部铺在新娘落足的前方。走席意为“传喜子”,有的地方传麻袋,叫“代代相传”。进了大门,抱斗的人要抓五谷撒向新娘的脸或头部,叫“撒喜”;进大门不远,有一个大铁盆,里面燃烧着松枝,新娘必须从火盆上跨过去,示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院子中间还有一个马鞍子,同样跨过去,示今后一生平平安安。
9、撒帐 撒帐,又叫“撒喜”。待新娘子下轿,撒帐人把麦麸、白果、花生、红枣撒向新娘,边撒边唱“一撒荣华富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良田千顷,四撒骡马成群,五撒五子登科……”。
10、拜堂 院子中间放一张桌子叫“天桌”,上面点燃一对红蜡烛,桌子底下拴有一公一母两只鸡(长命鸡),鸡脖子上套着用红纸剪成的套脖。新娘来到天桌前,新郎早已在此等候,两人并肩站好。先由领亲的在天桌前点燃松枝烟火,然后主持人宣布结婚典礼开始,鸣炮奏乐,接着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11、坐帐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走席”的用席遮挡住洞房门,把闹喜的人赶出去,然后开始“坐帐”。“上头”的人先把长命灯点上,让新郎新娘面对面的坐在床上,接着就是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蒙头红子,这时夫妻二人才第一次面对面。床上放一只斗,两人同时用脚蹬斗。
12、上头 由儿女双全的婶子或嫂子两人,手拿拜盒,内放两个红鸡蛋,一根打结白线,一包白粉。“上头”人先拿红鸡蛋在新娘子的脸上滚三滚、划三划,口唱“今天上头入洞房,明年早生状元郎”。,并念念有词:“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果子,明年吃你红鸡蛋”。
13、开脸 由“上头”人用沾上白粉的白线,把新娘子额头上的汗毛绞去,叫“开脸”。“开脸”后,姑娘即成媳妇了。
14、吃长生面 坐帐之后,由厨师煮一碗挂面,叫“长生面”,但面不要熟。当新郎、新娘吃“长生面”时,还要问“生不生”,新郎新娘一般都说“生”,以此讨生子口彩。此时有人将床底两只“长命鸡”用木棍赶出,如果公鸡先出来,预示婚后先生男孩,母鸡先出来就先生女孩。
15、送房 即闹洞房,是邳州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天晚上,由事主备下几桌酒席,摆在院子当中。新郎邀请亲朋好友、庄亲庄邻前来参加送房(以年轻人为主),一般在15-30人左右。其中必须有能说会道的人当主持,相当于婚礼司仪。主持人语言要幽默、逗笑,能想点子让新郎、新娘出洋相,使仪式气氛热烈,笑声不断。
天黑以后,先把桌子摆好,一般是4张桌子摆在一起。送房的人围坐在周围,用蜡烛照明。先端上四个果碟子,再端上四个凉菜,凉菜上齐,送房开始。唢呐班开始吹奏,鼓乐齐鸣。主持人安排人员坐定,自已坐在中间,高声诵读:“一进大门喜洋洋”,众人应和:“好”,“新郎请俺来送房”,“好”,“对对花烛前引路”,“好”,“两边鼓乐一起忙”,“好”,主持人:“好,咱喝。”大家一起端盅,头一杯必须一饮而尽。三杯酒过后,开始请新郎。主持人诵道:“织女久在河边等”,“好”,“快架鹊桥渡牛郎”,“好”。这时,新郎到场,坐在主持人旁边,先陪客人喝三盅酒,然后再逐个劝酒。接着请新娘出来参加仪式,也要喊“好”。新娘必须由晚辈或比新郎小的同辈去请。请第一遍,新娘不会出洞房。那就二请、三请,直到请出新娘为止。
新娘入场后,开始端上热菜。每桌一般6至8道菜。接着,主持人开始唱观新娘的唱段。新娘敬酒时,仪式到了高潮,送房人开始出新郎和新娘的“洋相”了。有的要求新郎、新娘换裤腰带;有的用线拴一个苹果,让新郎、新娘同时用嘴去咬;有的用线拴一块糖果,让新娘新郎同时去吃等等,花样百出,刁难新郎、新娘。
送房,一般闹到深夜才收场,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四、回门
闺女出嫁之后就是人家的人,不能像在娘家那样自由了,什么时间走娘家要征得公婆的同意,否则就不能走。特别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必须娘家来人接。
婚后第几天接送,很有讲究。回门时间一般是娘家定的。有接四还四的(取越过越恣的谐音),就是结婚第四天接走,在娘家过四天再送回来。也有接七还八(取越过越发的谐音),就是结婚第七天接走,在娘家过八天送回来。还有接九还九(取越过越有的谐音)。现在,一般都改为“忙三天”,第一天结婚,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送回。
回门那天,娘家要送给女儿九十九个馒头、两只鸡(一公一母,也有光是公鸡的,叫回门鸡)、一个拍子(用秫秸莛子串起来的)、一个篾列子,还有回门鞋(公公婆婆小叔子等每人一双,有几口人就做几双)。回门鞋是嫁女自已做的,一是表示对公婆的敬重和对小叔子等人的关爱;二是显示针线活手巧的功底。回门鞋宜大不宜小,小了算是给家人小鞋穿。回门之后,整个结婚程序才算结束。
2007年,邳州婚俗被邳州市政府列入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作者 高伯华 尚化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