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犹记得去年国庆我和北大的老师、同学们一起走过天安门广场,为祖国母亲庆生献礼,奉上北大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现役运动员的身份,包括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赛冠军的光环。他们会满怀钦佩地喊我“冠军”,我知道,我只能方阵训练比别人更刻苦,卡点比别人更准确。
今年,我从一名在校学生,成为了一名北大教师;从一名现役专业运动员,成为了体教部的击剑老师。我的身份转变了,但不变的是我对北大的热爱,对中国体育事业的热爱。初为人师,这学期我需要教授6个班的击剑课程,一周下来确实很辛苦,但同学们表现出的认可和信任也让我格外感激,让我能够快速适应身份的转变。
70 1的答案,于我而言,是发光发热、传承永续。以一名体育教师的身份,做好一枚螺丝钉,将北大精神、体育精神传承下去。
——女子重剑奥运冠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0届毕业生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
孙玉洁
2019年10月1日,可能是我去年睡得最少的一天,也是我最兴奋、流泪最多的一天。我们呐喊着、挥舞着、奔跑着,通过天安门广场,向所有人传递我们对国家最最真挚热烈的爱。无上光荣,无比激动!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成为了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中医院发热检测站的一名志愿者。负责协助检测体温,进行信息登记和消毒防护。尽管工作简单,但穿上白大褂、换上防护服后,就能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不仅在于身体,更在心里。
70 1的答案,于我而言,定格在了抗疫前线。从方阵队员到抗疫志愿者,我体会到了如何在行动中践行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北大药学人,我今后也一定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力学笃行,敢言奋进,不忘初心与使命。
——北京大学药学院2016级长学制
(注:“长学制”指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六年制培养模式)
李敏波
去年国庆,我是重大活动北侧观礼台志愿者中的一员。直到保研面试的当天,还在连夜参加彩排。被升学焦虑裹挟的我,已经太久没有感受到这样一种崇高的、由集体带来的强烈荣誉感和使命感了。那一刻,我的心如此贴近着中国70年的脉搏而跳动。
现在,我在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支教。当我在这里第一次参加升旗仪式的时候,看到五星红旗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冉冉升起,学生们庄严行队礼,心里很受触动。这里就像祖国的一根毛细血管,汩汩流淌着爱国主义的血液。
70 1的答案,于我而言,是默默付出的志愿工作。一年前的国庆夜晚,我抬头看着满天璀璨的烟火,遥想多年以后,我可能早已忘记了当下的跌宕起伏,成功或挫折,但我会一直记得这些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难忘经历。
——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新疆分团志愿者
叶山
一年前,我是“凝心铸魂”方阵0大队0中队的替补队员。我在教室观看了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直播。看到期盼已久的队伍迎面走来的一刻,训练时的疲倦、等待补位的忐忑、无法上场的遗憾,全都被国庆的欢愉冲散。
10个月前,我正和其他兼职辅导员一同走访宿舍,宣传防范诺如病毒的措施。当时的一场“小疫情”,打破了期末季的常态,为校园带来了变数。师生同心、携手战“疫”,这段插曲很快随着期末季的结束而归于平静。
7个月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的学弟凌嘉鸿正在搬运几箱口罩。这是外院的师生、校友捐赠给国际友人的防疫物资。数量不多,真情不减,希望每一只口罩都能在艰难时刻帮到朋友,愿月光照亮彼岸的夜空。
70 1的答案,于我而言,是要发光。不是要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而是坚守好自己的点位,成为支持这支队伍前进的一点光,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生
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