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儿时日记”稿本
他早期的书体,俊秀内敛,楷中带行。1931年后,开始专临黄道周,“早,雁迅偕林子渊来,与同上市,买得黄石斋《榕坛问业》真迹一册,归临二纸”“临石斋逸诗十余行”。
1922年10月25日到1923年2月15日的日记稿本,现藏于温州图书馆。他写在商务印书馆印的线装空白本上,封面印松竹梅图,题“岁寒三友,紫翔作于涵芬楼”。扉页,他这样写:廿七年二月避寇乱,将赴瞿溪,检得少年日记,弃去可惜,以入行箧。
夏承焘民国十一年日记稿本,写在商务印书馆印的线装空白本上
3.
他几乎天天写日记,一般第二天早起写,作为每天的早课。所以,记了很多乱梦,晚眠不安,经常睡不好。“夜大风甚冷,终夜蜷曲不成眠。”“夜梦逃避飞机,甚惫。”
长的一天能记一两千字,比如出门写游记。生病了,就记得短,有次在杭州“打摆子”,就是生疟疾,鬼门关走了一圈,半个月就记了没几百字。
夏承焘的日记哪里最好看?
动起来的时候。
如果只是书桌前不动,那就是读书,抄书,大同小异。他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途中所见所闻。风土民情,各地掌故,路上遇到的事情,记叙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有一年游金山、北固山、焦山,后到苏州,又写苏州游记,游寒山寺、虎丘等。他描写情节,注重修辞,很多段落看得出精心布局,在下笔之前,打了腹稿。
日记里60多年,夏承焘一半以上时间住在杭州,他给杭州的城市史补充了很多独家细节。
1955年1月5日和1月7日,他记了温度,零下七八度。现在杭州的冬天很少这么冷。
2月3日,生日,“今日夏正正月十一日,予五十六岁生辰。夕文华往六和塔买面。”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西湖水干,雷峰塔倒。雷峰塔倒,我们都知道,西湖水干,见过的肯定不多。
1934年8月27日,先去南星桥买梨,到二圣庙前59号,现在的浙报公寓附近看朋友,午后又去大佛寺看朋友,过放鹤亭,去西湖边上溜达,发现西湖全湖十之八九已经见底了。那一年,杭州大旱。而此时,雷峰塔倒(1924年)也已经十年,两者算是同框了。
〔八月廿七日〕晴。早与内子以火车入城,过南星桥买梨,访剑夫新居于二圣庙前五十九号,晤其邻居陈博文。午后与内子过里湖大佛寺访林衢,不值。过放鹤亭下啖藕,湖水已干尽,全湖十八九见底,红白荷花尚盛,无一只游船矣。五时沿白堤返剑夫家。夜又与剑夫眷出坐湖滨,遇微雨,匆匆归。剑夫谈孟楚尚在家,不肯出为教授,而县党部每开纪念周,必服西服到会,大奇,大奇!夜眠楼上,床小不安。仇约三处取还五百金并子钱卅八元余。
记“西湖水干”的这一页日记稿本
接上页,记“西湖水干”事
1974年,夏承焘和吴无闻逛到黄龙洞的亭子前,吴常云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夏公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羞涩,吴无闻倚靠身边,淡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