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脉通
沪上医药人公众号推送消息称,近日,某医院下发通知将本医院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几乎全部踢出医院,其中中药注射剂仅剩5种,中成药仅剩30种。这35个品种要保留该医院也付出了惨重代价——降价20%!
中药仅剩30个品种该院下发的通知表示,11月9日,经研究,该院形成决议,将大批药品剔除出了常备目录。
其中,关于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中,文件表示,只保留5个品种——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泮托拉唑钠、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盐酸溴己新,保留的5个品种需要降价20%,这5品种之外的其他被列入辅助用药或者说重点监控目录品种都会从常备目录剔除。
重点监控一般采取的都是限制使用的做法,这家医院剔除后只剩下5个品种,其执行力度不可谓不大。
最可怕的是一招是,所有中药注射剂(国药准字 Z……)从常备目录剔除,中药注射剂遭遇全军覆没。
当然,命运悲惨的还有中成药。中成药口服制剂只保留胃苏颗粒、茵栀黄颗粒、感冒清热颗粒、云南白药胶囊、红金消结胶囊、益母草胶囊、香菊胶囊、接骨七厘片、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片、连花清瘟颗粒、玉屏风颗粒、速效救心丸、稳心颗粒、三拗片、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神曲消食口服液、咽立爽口含滴丸、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夏枯草颗粒、蓝芩口服液、心宝丸、苦参凝胶、肺力咳合剂、麝香壮骨膏、平眩胶囊、康复新液、康妇消炎栓、止喘灵口服液、胆石利通片等30个品种,当然保留的前提是降价20%。在这一规则下,大批中成药也要被剔除了。
此外,对于带量采购品种来说,目前只有4 7带量采购试点品种的落选产品才会被医院从常备目录中剔除,但是,让人非常担忧的是,未来这种做法可能会延续到所有的带量采购品种。
中药产品推广做起来,成功的三个场景在前几年,因为年底医院医保额度基本上已经用光,所以部分医院出现了将很多辅助用药踢出医院的做法。但是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医院的医保额度应该比较充裕,业内推测应该不会出现因为医保紧张的情况。是因为降幅未达标,还是别的原因?目前,这家医院会推行如此严厉政策的原因并未流出。
但是,这家医院的做法再次刺激到医药行业尤其是中药从业者的神经,一旦医保资金紧张,很多中药注射剂、中成药都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大家都讲合规营销的情况下,中药应该如何做学术推广?
药脉通&趣学术副总王鹏表示,很多人都希望中医能理解西医,西医能理解中医,两者能够互相融合起来,但是这个希望很多时候都落空。
首先,中西医的信任体系其实是不一样的,西医是要讲究循证医学,要讲究证据,检查、诊断一定是来源于MRA、CT、理化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等等一堆数理化数值出来之后,制定出治疗方案。但是,中医是讲五行、讲望闻问切,也有自己一整套独有的诊疗体系。
现在医生都是西医培训出来的,他们的中医基础其实很薄弱,怎么用中医的方法去诊断、治疗?只能靠蒙了。这就是中成药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中成药要怎么做?第一点是,一定是要找到西医也没办法很好解决的医疗场景,比如说马应龙痔疮膏,用了效果非常显著。这是西医没办法解决,但是中医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中西医是两个理论体系,所以你一定要找西医没办法很好解决的场景,把它切进去。
第二点是什么?如果真的想让西医听得懂你的学术,一定要找中药产品里面最主要的几个成分。这几个成份的药用价值能跟医生治疗方案中的产品做结合,一定要找到一个结合点,医生才能听得懂。如果听不懂,给医生灌输全新的理念,成本会非常高。
第三,可能有人会说,有的厂家连个论文都没有,但是药品要上市一定要做三期临床试验,通常有点规模的厂家都会把三期临床试验做成论文发表,把那些发表出来的文章拿过来,这也可以成为学术推广的论据。
王鹏表示,其实很多医生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并不排斥,他们觉得中成药和西药配合起来,有时候确实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效果,但是医生是要讲依据的,他要说服患者,都必须找到一些支撑点。
王鹏总结称,中医药推广的三大建议是,首先你要去找西医解决不好的场景,切进去,把你这个中成药的独特优势刷出来;其次,给医生讲的时候一定要从医生现有的治疗方案中引申出来跟中药产品进行对接,对接之后医生才能听得懂;第三,国内期刊论文、三期临床等等,都可以成为中药做推广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