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幼儿园全攻略”。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教不易,任重道远。
上大学不仅是学习方式和层次的改变,还有就是生活方式的适应和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我们通常都是在户籍地家附近上学。到了大学,我们就可能因为求学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尤其是那些跨省,横跨大半个中国,从南方到北方,或者从西部到东部的学子。气候环境、饮食习惯适应都不容易,而更难适应的莫过于独特的风土人情。
比风土人情还难适应的只能是大学的人际关系了,社交也是大学的一门“课程”。看似容易,实则最难的就是寝室关系。
一个寝室几个人,室友来自天南地北。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
寝室室友间若能处在一起,聊得融洽,氛围和谐,那将是大学四年最宝贵的友谊和财富。
在大学都是住寝室,寝室费便宜,毕竟在大学毕业后再也找不到如此便宜的住宿。
然而寝室,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同学宁愿在校外租房也不住寝室?他们会被人贴上“不合群”、“另类”、“孤僻”的标签。
其他室友抱着一团,认为这样的同学今后入了社会难以生存。
但在略略看来,融入不了大学寝室毕业就适应不了社会?抱歉,有的室友真的不配!
大学室友是谁,咱准大学生们不能选择。入学前,学校就做好了统一的安排。
寝室室友是随机的,选择相处是自愿的。本身能在一个寝室相处四年,是难得的缘分。但实际上,分在一起是缘,能处在一起才是分。
人与人的相处,短时间很难完全信任和认同,俗话说日久才能见人心。时间久了,彼此了解了,深交了发现各自的优点缺点,相互理解就成为挚友,互相猜疑便形同陌路。
在大学寝室,是处得来就处,处不拢就淡,之间不打扰不干涉不说闲话倒也无妨。只是因为不同的努力相同的选择走到了一起,能一起走多远,谁都说不准,谁也不强求。
大学及是小社会,大学的社交的确对学生今后的社会发展和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好处。
但拿大学寝室相处,谈毕业的社会适应?这不适合,也不恰当。
因为大学的社交,不只是寝室相处。还有如何和辅导员和老师沟通,在学生会或社团怎样和同学合作,在学校在系部和领导保持有效联系。
这不是势利,也不是功利,是大学生生存的法则。既然大学如社会,社会的现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