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十大著名寺庙
1、楞严禅寺(辽宁省营口市)
楞严禅寺坐落于营口市区中部的楞严禅寺,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南地区第一名刹。楞严禅寺位于营口市新兴大街,是东北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与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诺寺、沈阳慈恩寺称为东北“四大禅林”,是东北“四大禅林”之首寺院。呈规则长方 楞严禅寺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占地8036平方米。
2、圣水寺(辽宁省营口市)
圣水寺位于万福镇前阎闸村孙家窝棚。距营口市区77公里,距盖州城区52公里,距万福镇中心9.5公里。据载,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赤山避暑,薛礼居此屯兵。因兵灾战祸,李世民许愿在此建寺为”镇海庙”,供奉“圣宗”古佛,由唐将尉迟敬德监造,圣日法师为开山鼻祖。此寺院历尽沧桑,屡毁屡建。第四代开山祖师敬因,由当地孙、周两姓出资重建寺院,寺名为“青云莲花山圣水寺”。
3、归茗寺
千年古刹归茗寺位于盖州市双台温泉旅游开发区西北部,占地80亩,周围山峦环抱,风景秀丽。古归茗寺始建于唐朝,明万历四十一年,先僧大德上法下海、上定下安受防御管徐洪之礼请重修。时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祖师殿、珈蓝殿、钟鼓楼、山门、禅堂、僧寮四十余间,是明代建设的东北第一大禅寺。
4、慈航寺(辽宁省营口市)
慈航寺位于美丽的盖州市东北四公里,东城管理区虎斗马峪村境内。慈航寺坐北朝南,建于山腰,背依秀美的盖州城北第一高峰老青山,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 12 万平方米水面的虎斗马峪水库,山峰叠翠,花香草秀,山下水库水波潋滟,山影倒影,周围更兼果树葱茏,慈航寺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构成了远近驰名的慈航寺风景旅游区。慈航寺前身名为慈善堂,始建于清朝,确切年份无考,当时内建有观音阁三楹,东西皆有配房各两间做藏经室,檀越室为上殿,循山低下依次修有厢房,东西各三间及山门,规模大,香火终年不断,成为当时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佛教寺院。
5、弥陀寺(辽宁省营口市)
弥陀寺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周家镇三道岭水库东岸,是于2007年在原寺址基础上新建而成,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米,各殿佛像法相庄严具为四大名玉殿堂晶壁辉煌。远远望去,青瓦黄壁的弥陀寺,巍峨屹立在碧水环绕的山峰上,尤如佛海托起了一朵圣洁的莲花。一尊耀目的佛身,庄宁地静坐于蓝天白云间,俯看尘世,福佑苍生。
6、海云寺(辽宁省营口市)
辽宁海云寺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迷镇山,该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根据史料记载,寺院始建于唐朝初年,历经战火,数次被毁,后于清朝天聪九年重建。解放前夕再次毁于战火。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以后,于1992年批准海云寺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僧人入寺住持寺务,寺院正式恢复重建,佛事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正殿是供奉药师七佛的药师宝殿,东边是观音殿,西边是地藏殿。下院是海云寺,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房和天王殿。
7、望海寺(辽宁省营口市)
望海寺是位于盖州市陈屯镇青龙山上是一座寺庙,也是著名的熊岳八景之一的“喇嘛古洞”。望海寺向西面对大海,花岗岩材质砌筑,硬山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正面有八楞形檐柱四根。檐柱上刻楷书楹联,上联是“青龙山顶透云霞瑞映庄严法界”,下联配“望海寺中通水月光临活泼禅机”。殿门中间写着“佛光普照”,左为“万世师表”,右为“妙应无比”。同石柱有联书“禅心到处观自在”、“慧眼开时见如来”。柱头、柱脚、柱础有仙桃、石榴、莲花等石雕。庙内有壁画,工笔彩绘,惟妙惟肖。
8、双泉寺(辽宁省营口市)
双泉寺坐落于大石桥市虎庄镇与海城市交界处的牛头山上,是经上级宗教部门批准的合法寺院。此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因牛头山的山南山北各有一眼古井,故得名“双泉寺”。传说岳飞与北国打仗时,曾到过此山。清朝道光皇帝在双泉寺修建经堂殿,又在殿门中央悬挂一块牌匾,上书“双泉禅寺——道光帝九年菊月吉日《皇卫》赠”。此寺属华严宗,济法派。每年四月初四大型法会,善男信女上万人之多,香火旺盛,每大殿十方诸佛,十方诸菩萨,有求必应。
9、石佛寺(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
青龙山石佛寺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虎庄镇(四街),始建于唐代,清顺治年间修建药王殿。民国九年重新扩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药王殿内供奉天皇、地皇、人皇三尊圣像和中国历史上的药王孙思邈等10位古代名医,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如来佛像和十八罗汉像,东配殿供奉子孙奶奶和施不全像,西配殿供奉胡三太爷太奶像,香火鼎盛。石佛寺内现存一棵老槐树已是千年以上的古树,是该处独有的神树。
10、祥云寺(辽宁省营口市)
祥云寺,位于大石桥市建一镇大清河北侧青龙山脚下,占地面积30亩。寺周,峦山叠障,树木葱茏。寺前,地势平坦开阔,大清河源头之水犹如一条玉带从门前流过,环境肃然幽静,是一块气势恢宏的风水宝地。 建一祥云古寺始建于公元615年,据盖平县志记载,为唐太宗征东时胜利而建,当年,寺院雄伟庄严,宝塔高耸,殿阁峥嵘,千年古松,肃然幽静,远近闻名,香火兴旺,可惜,自清咸丰年间以后日见衰败,文革期间被毁。2003年开始在原址恢复重建,后因资金不足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