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这头食人狮的过程来看,狮子不仅凶猛残暴,而且生命力异常强韧。在背部被重型双管猎枪近距离击中后,非但没有死去,仅过了十天,就又可以重新捕猎了。在最后的搏斗中,已经负重伤的狮子又被连续命中四弹,却仍能暴起伤人。
手持威力巨大的现代枪支的猎手猎*狮子尚且如此凶险,那些为了生存,仅凭原始冷兵器与狮子搏命的古人,其生活之艰难更是可想而知了。
可是古人并没有被这些猛兽吓倒,古代那些尚武的帝国,他们的贵族和武士经常通过与狮子的格斗来彰显他们的勇气,炫耀帝国的武力。人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三千年前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废墟,宫墙上装饰着著名的浮雕“皇家狩猎图”,浮雕重现了亚述武士猎狮的场景。这些武士手持短剑或长矛,与狮子近距离正面交锋,其中的惊险,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古人的力量和勇猛无畏精神,远胜现代人。
一九零零年三月三日,《观察者报》在一篇名为“挡住铁路的狮子”的文章中写到:“……若将从亚述王国开始至十九世纪末所有关于狮子的传闻加以收集和比较,我们便会发现:无论就悲惨、凶恶、残酷或纯料对人的蔑视(不管是装备齐全或赤手空拳、白种人或黑种人)等方面来看,那些狮子和这两头食人狮均无法相提并论……
这整个故事将我们带回如此遥远的年代,同时令我们揣想:前人究竟是如何对抗这样的敌人而存活下来的?因为这些野兽连火(长久以来人类将其视为抵挡肉食侵略者的主要武器)都不放在眼里。”
可见,察沃食人狮事件,促使人们反思,在人类还未成为万物的主宰、时刻受制于凶残猛兽的那个年代,是怎么幸存下来的?人们对人类祖先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一路走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发出了由衷地感叹。
1924年,帕特森以5000美元的价格把狮皮做成的地毯卖给了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两头噬人狮被做成了标本,连同原来的头骨被用于永久的展示。
两头食人狮全部被消灭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铁路工地,人们终于从恐惧的折磨中解脱了。那些逃跑的工人也都成群结队地回来,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印度工人为了表达对帕特森中校的感谢,制作了一个漂亮的银盘赠送给他。银盘上用印地语刻了一首长诗,赞美了帕特森中校的坚定和英勇。
食人狮事件在英国各界造成了广泛影响,首相索尔伯利兹还曾经在上议院里特别提出讨论。他在国会演讲东非铁路修筑所遭逢的困难时说:“整个工程已延宕了三个星期,因为一群食人狮在当地出不幸养成专吃工人的胃口,除非有铁做的堑壕保护,否则工人不愿意继续工作。在此情况下,铁路工程当然难以继续,在找到充满热情的猎人解决这些狮子前,我们的进度将严重受阻。”
食人狮在铁路工地的逞凶竟能让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的首相感到了忧虑,击败过无数强悍对手,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居然由首相亲自呼吁寻找能消灭食人狮的猎手。可见在那个年代的非洲,狮子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有多么严重。
然而此后一百多年来,狮子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彻底落败了,亚洲狮已经濒临灭绝,仅剩的几百头生活在狭小的印度吉尔国家公园里。体型庞大的巴巴里狮和开普狮已经灭绝。四十年前,非洲还有二十万头狮子,可如今已经不足两万头,而且还在继续减少,万兽之王的命运似乎正在步老虎的悲剧性的后尘。为了保护狮子,各国除了出台各种保护措施外,还喊出了许多煽情的口号,谴责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有些专家甚至宣扬狮子不吃人的论调,他们说人类不在狮子的食谱上,只有那些因老弱而无法捕食的狮子才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吃人。
几万年来,狮子与人类同行了一路,斗争了一路,人类最终获得了胜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的胜利是自然筛选的结果,这是天道而不是罪恶。作为万物的灵长,拥有高度文明的人类当然也应该拥有博大的胸怀和一颗悲悯的心。人们理应关注其它生命的生存状态,对狮子这个已经被打败了的对手,也应该给予关爱,给它们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这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将来。人们应该为此多做公益宣传,但这种宣传应该基于事实和逻辑,不应杜撰狮子不吃人的谎言。狮子是食肉猛兽,捕猎是其本能,人类这种最容易捕获的猎物又怎能不出现在狮子的食谱上?察沃的惨剧证明,说狮子不吃人,那是对人类智慧的侮辱,也是对事实的无视,更是对历史的遗忘。人们在为保护狮子动情呼吁时,更应该庆幸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食人狮肆虐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