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有些人动不动就把「格局」挂在嘴边,但实际为人处事并不大气;不过是种借口还能胸有成竹地说得头头是道,让别人自身都觉得我是不是有点“心胸狭隘”。
比如:市场不景气业务下降,企业需要减员提效又不想给N 1赔偿时就会出现。
类似的对话场景有“能不能提高下自己的格局,抬头不见低头见,说不定有缘还能合作”,总之「没赔偿,赶紧走」。
或者:双方公司合作谈判到最后因为几千或几百时,对方不知是无意而为还是“故意”的来句,张总您是做大生意是大格局之人,还差这些吗?要不零头给我们抹掉吧。
说实话,它就像万金油一样令人讨厌。
你问别人格局是什么?能得到很多答案,如一个人所处的位置、眼光视野、办事的风格、谈吐的水平等,类似简单明了的方式听后实则帮助不大对不对?
在我看来运用它的人集中表现在这两者之间:1)坐标,2)目的
前者:我们处在不同位置、人群空间等角度下来权衡利弊关系,配置资源优先级决定的看待事物的视角。
后者:是办成某件事采用的手段;如韩信胯下受辱时围观群众都觉得不能忍,但他可以忍,在于对比群众奋起反击的是面子,而韩信觉得是马上要饿死的伤害和未来的利益更重要。
因此它有两种视角,使用者角度为「再大的烙饼也打不过烙它的锅」,俗称「局」,对方角度是伴随局中困境时自我「姿态升级或降级」的处理方式,但多数人很少真正思考,格局到底是什么?
盖棺定论的格局按照定义它有两层含义:1)对事物的认知范围,2)博弈框架
- 第一方面:
这是心理学里面最基础的研究,它被归纳在「认知心理学」中;比较枯燥但我认为你有必要了解。
广义上分为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流派和信息加工学三种类型,狭义上就是指“加工心理学”,在深入就是认知神经科学。
如果从分子机制来说现在阶段还没有完全研究透,但基本概念是万年不变的,「认知」本身就是很高级的词汇,但建立此概念往往从底层开始。
要知道,人们获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它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如颜色、明暗、声调、粗细等。
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的认识,如:听到嘈杂的声音,看到一面红旗等,单一的感觉信息对整个加工来说没有太大意义,还得结合感知觉,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
举个例子:
第一次见到塑料水瓶你可能完全不知道对不对?这时大脑只有数据驱动的加工会自上而下打量它的形态进而归类;过程所运用的为“概念驱动”,除了绪论,这也是普通心理学最基本的一课。
概念的形成会调动另一个领域“思维”,它和知觉最明显的区别是思维属于高级心理学活动,而感知觉层面更低级,只能确认存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或具体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背后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思维。
研究思维和逻辑学很像,涉及到人工概念和网络层级模型等,但我相信这已经超出本题的范围了;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要知道的是概念形成后它会和已有的概念连接,加工形成记忆。
现在回头看,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无外乎基于感觉、其次知觉进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最后成为记忆,这所有一切过程称之为认知(cognition)。
那认知范围是什么呢?这两句鸡汤的话你肯定听过:“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遇过的人”和“你只能赚到认知范围内的钱,过范围内的人生”。
认真思考下为什么会这样?
当中最根本因素并非“自己知道的不够多”,而是“我们知道太多未经验证、被虚假的信息所迷惑”。
这就导致我们总是吃亏,总认为知道就是做到;最后带来的结果便惨不忍睹;可见“范围”本身的意义在于自身「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一个人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所以在发展中,我们要结合个人所需去避免那些坑,让自己去沉下心去验证一件事如何做对不对?
其实「格局」详细的解释已经告诉我们,但绝大多数时候却把它给忽略掉了;也就造成现实中经常被别人运用「格局」一词来碾压,怎么理解?
- 第二个方面:
它是种博弈框架来自于棋盘中,实属文化的产物也并非仅停留在自我简单的事物认识范围层。
具体而言,因单个格子是矩阵显性的往往被人比作成框架、标准、规矩或法律条文;通过时间、空间或角度等不同的思维框架作为格子去做局或布局,目的主要用于博弈(Game Theory)。
是不是有点绕口?不妨我们换个浅显的表达方式:
格局具体在表达一种「目的」,想要获得某种胜利就需要制定相关策略采取博弈的手段以达到最终的结果;注意强调是相对概念,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当你有目的做某件事时,这件事就有对错之分。
比如:前些天看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军民有所不守”;什么意思呢?
两军争夺制胜条件是有利的,也有危险的;选择长远利益而舍弃其他小利益(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有的道路我们不走、有的敌军我们不去攻击;有的敌城我们不攻占,甚至有时若是己方君主的命令不合理都可以不接受。
如同:企业辞退你时HR拿KPI未完成来要挟你不给赔付,你都可以直言相击;可当上级说“抬头不见低头见”时,你却找不到回击的理由在于“双方博弈以后利益的长久”。
换句话说企业可以没有往来,但上级私下还会是好朋友,对不对?
由上述看来,你的目的小,只想获得短期胜利时击败的可能是军队,就相对正确;但升级一个台阶,你的目的是未来还要和老领导合作,但现在为N 1就显得没有情面,这样做会输掉整个未来。
因此,这就造成当格局用在“谈论的事情上”时,找不到合适的回击理由只能以广义的“格局能不能高一些”来博弈。
那么,当再次听到“格局能不能大点”这句话时应该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背后隐藏的假设条件是什么?需要运用该词汇“达到什么目的”的便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向内审视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胆识。
向外审视则是关于未来筹码的博弈,最终造成的结果无非是我们在争论中,逐渐把目光从具体的事情上转移到两个人“我要输赢的关系”上,这是根源。